第 1126 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2 / 2)
而现在,思州的长房田琛和思南的三房田宗鼎为了争夺铜仁万山的朱砂矿,更是打得难解难分,谁也不肯让步。
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插手思州的内部事务。”
听完刘璟所言,李文忠和沐英恍然大悟,终于洞悉了他的真正意图。
原来,刘璟是想巧妙地利用播州杨家和思州田氏的家族内部矛盾,以此来分化这两大土司势力。
“小刘军师此计甚妙啊!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让敌人不战自乱,实在是高!”
李文忠不禁赞叹道,“这真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人诚不我欺啊!”
面对李文忠的夸赞,刘璟显得有些腼腆,他谦逊地说道:“曹国公过奖了,我这不过是拾人牙慧,在主公的既有策略上锦上添花,仅此而已,实在算不得什么。”
刘璟的这番话,引起了李文忠的浓厚兴趣。
他迫不及待地追问道:“这么说来,这个计策其实并非你所独创,而是另有其人?”
刘璟点了点头,微笑着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线装书,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交到李文忠的手中,仿佛这是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李文忠看着封皮上那龙飞凤舞的七个大字——《三国演义平话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
再看后面那几个小字——东楼居士著,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
他随手翻开了几页,原本轻松的心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仿佛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
当他翻到经略西南篇时,李文忠的目光停留在了那段文字上,不由自主地念出了声:“自古以来,云贵川地区就被中原士人视为不服王化的夷狄之地,直到诸葛亮治理蜀地,才让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作工具传播到了西南地区……”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够穿透纸张,将那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严明法纪,推行赏罚公平为原则的律例来整顿吏治,精简官僚、提高机构效率,使得蜀汉政权保持着廉洁自律的官场风气。”
李文忠继续念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诸葛亮的钦佩之情。
“兴建水利、课农劝桑,开凿井盐,改变了蜀地长期依赖两江淮盐输入的局面,编织蜀锦,增加了百姓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的生产力……”
李文忠越读越激动,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巴蜀大地的繁荣景象,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诸葛亮在汉中推行军屯制度,这一举措可谓是一箭双雕。
一方面,他组织士兵与百姓共同耕作,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人力和土地资源,使得原本紧张的军粮供应得到了有效缓解,解除了北伐大军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这种军民合作的方式也减轻了巴蜀地区的财政负担,使得当地百姓能够更好地安居乐业。”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展现出了卓越的眼光和胸怀。
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定恢复汉代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