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1章 天山难越飞马渡(六)(1 / 1)
说起此事,杨俊民就有些激动,他对申时行说道:“元辅,之前陕甘仓储尚多,故而借支军储,以资国用,也是应当的,但是现在陕甘屡次遭灾,本就仓储空虚,河套之粮,也被朝廷调去支应西域了,今岁秋粮,本来可以缓解陕甘仓储一二的,又要调发西域,倘一旦明年遭灾,又往何处调粮?”
杨俊民对于此事是极度反感的,为了支持朝廷在西域的用兵,已经是掏空了陕甘的仓储了,作为总督仓场兼司农寺卿,杨俊民对于仓储是负有极大的责任的,要是哪里受灾而仓储空虚的话,在现在朝廷的考成制度下,地方州县肯定是立即把锅扔到司农寺的,而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杨俊民作为总督仓场肯定是要为此负责的,杨俊民不愿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冒这个险,这点是肯定的,谁能够保证明年陕甘就一定不发生灾荒。
将自己的政治生命寄托在天候上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所谓杨俊民坚决反对朝廷再从陕甘调运粮食,反而认为朝廷应该调运粮食接济陕甘,充实陕甘的仓储,之前为了朝廷的西征,从陕甘的常平仓、备荒仓中借支了大量的粮食,朝廷也应该偿还一二了,否则陕甘仓储空虚,一旦有灾荒,应该怎么应对?
对于杨俊民的这个态度,申时行是有所预见的,并且申时行本人从内心来说是支持杨俊民的,对于申时行来说,他认为朝廷的西征确实是开支浩大,而且收效不大,很有可能是徒耗钱粮的举动,和朝廷征讨倭国、安南、缅甸等处不同,这些地方可以为朝廷带来切实的收益,但是征讨在申时行看来是很难给朝廷带来经济上的收益的,虽然可以解除陕甘的边患,但是从经济上来说给大明朝廷带来了相对沉重的负担。
现在原本的丝绸之路早就不通了,即便是官军夺取了西域,也很难在恢复到盛唐的那种状态,现在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来进行的,这点申时行是很清楚的,但是申时行也知道,圣意难违,经略西域是朱载坖亲自作出的决定,而且经略西域确实能够解除陕甘等处的边患,巩固大明的国防,所以申时行也不敢违逆圣意。
申时行问道:“王司农有没有什么办法,两全其事?”
对于王国光这位大司农,申时行还是很重视的,在张四维去位,王家屏督师南京之后,王国光这位大司农就是现在朝中醋党的领袖,说话份量还是很重的,而且王国光精于理财,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王国军思虑一阵之后说道:“元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陛下所提的轮番转运,已经是损耗最小的办法了。”
但是杨俊民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必须给陕甘仓储留足足够的粮食,以备可能发生的灾荒,这点也得到了申时行和王国光的赞同,王锡爵等人也认为现在在西域大动干戈确实是不太合适,不如内阁和户部再次具本上疏,打消朱载坖增兵西域的念头。
对于吴兑等人,也要予以严斥,他们不能够只关心西域的战事,不管陕甘的民生,该动的时候动,不该动的时候就应该休整,现在朝廷粮储不足,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妄动,体谅朝廷的难处,而不是给朝廷增加负担。
申时行同意了这个办法,而在同时,李成梁的密疏也从西域到了朱载坖的案头,朱载坖详细查阅了李成梁的密疏,李成梁认为朱载坖之前所提出的缓进急战的总策略确实是极为有效的策略,针对西域地域辽阔、后勤补给线漫长脆弱的现实,李成梁细化了缓进急战的策略,“缓进”强调每攻克一地,必须充分巩固,储备足量粮秣物资后,方进军下一目标。“急战”则要求每场战斗务必速战速决,避免陷入消耗战、持久战,以防因补给不足而陷入困境。
而且在西域作战,水源成为了官军最痛苦的事情,征途需穿越茫茫戈壁与连绵沙海,沿途水源点极度稀缺。许多地方仅有一处泉眼,水量至多勉强供应千人饮用。一支军队取水后,需静待数日泉水重新渗出,后续部队方能接续。李成梁为什么希望增调精骑,如果官军以步兵为主,又携带沉重火炮,行军本就迟缓,为严格遵循水源分布点,大军不得不分批开拔,分段推进,时间就会被无限拉长。所谓的急战就很难达到。
同时对于用兵的方略,李成梁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案,从庭州袭取乌鲁木齐,其中的关键要地就是所谓古牧地,而通往古牧地有两条道路,其一是黄田小路,此路沿溪而行,水源充足,是进军古牧地最便捷的路线。然而,其地形极为险峻,狭窄崎岖,易守难攻,极不利于大军展开,但是毕竟有水源,大军可以分批出发。
而另一条路则是所谓的黑沟驿大路,此路虽较宽阔,但需穿越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沿途仅有两处泉眼。若官军选择此路,则面临致命的两难抉择:全军急行——有限的泉水无法满足大军需求,抵达古牧地时必已人困马乏,战力大损,一旦被蒙古人提前侦知,蒙古人就可以可以逸待劳,一举歼之。如果是分批行军——虽能保障饮水,但每批兵力薄弱,蒙古人便可集中优势兵力,将其各个击破。
官军的难点是怎么样在不惊动蒙古人的情况下悄悄的接近乌鲁木齐地区,然然予以突袭,并且迅速在这里建立起据点,由于官军已经占领了庭州,对于仍在乌鲁木齐住牧的蒙古人来说,他们已经加强对于官军的防备,官军要想奇袭已经是不太可能了,所以李成梁希望朱载坖能够给西域增兵,加强西域的兵力,同时就是转运大量的水泥等建材,用以迅速的在乌鲁木齐地区建立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