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6章 河工水利需兼重(五)(1 / 1)
朱载坖面临的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军户的招募问题,对于朝廷来说,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补齐现有卫所的军户,使之可以在河西等地屯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防止朝廷的卫所军户部逃亡的问题。
其实现在大明的卫所军户还是相对比较好过的,在朱载坖即位之后,一直采取的就是厚待军户的态度,朱载坖很清楚,军户是大明这个政权能够维持的基础,尽管卫所制度有种种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卫所制度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稳定,这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即便是现在大明的野战官军都是镇协官军的脱产军士,但是朱载坖也从未放弃过卫所,一方面就是镇协官军中的绝大部分士卒和军官仍旧是来自于卫所的,另一方面就是卫所仍然是大明军队的最后一道保险。
尽管现在的卫所已经不再承担野战的职能了,但是卫所的军余子弟和旗军仍然要参加部分军事训练,对于他们来说,起码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肯定比临时招募的百姓要强的多,同时他们的可靠性也要强的多,所以朱载坖一直致力于提升这些卫所士卒的待遇,稳定住卫所,而且卫所制度在控制边疆上面有天然的优势,这点是其他的制度所不能够的比拟的。
朱载坖降低了军屯的籽粒征收比例,将军屯和民田的科则统一,同时要求给所有的军户实授土地,不足的部分采取从地方州县官田之中拨给,在东南等实在是没有土地可以拨给的地方,也要将这些军士就近安置到朝廷的各种官营工场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个,要养活这些卫所军士,尤其是要由朝廷来养活。
其次就是厚待军属,对于脱产士卒的家族,予以减免赋税,分给食盐、口粮等方式,保障士卒的家属生计,保证这些脱产士卒在外征战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就是对于卫所、镇协军士子弟,在军中和卫所开办学校,免收学费,加强卫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支持这些军籍出身的生员参加科举,予以授官,对于这些军籍进士,朱载坖也是相对比较重视的,因为他们和大明朝廷、朱家的关系是最紧密的,所以朱载坖要重视他们。
而在朱载坖的种种政策之下,现在卫所逃亡之风已经得到了制止,朝廷各个卫所是有军户得以增加,这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但是在陕西三边等处,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
梁梦龙、郑洛、徐渭还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也纷纷上疏,讨论此事,对于陕西三边的卫所,土地问题其实是最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这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军屯都被抛荒了,但是要有效的开垦,并且使得这些士卒们能够在这里生根落地,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首先总结了之前三边卫所军士逃亡的主要原因:一、屯军军役繁重,因不堪重负而逃离营地。二、官豪势要侵夺屯地,屯丁逼迫逃亡。三、屯田税额过重,困于赔补屯粮,屯军因而逃亡。四、河西地带,三面受敌,边患严重,军户无法安心屯垦。
其中的第三、第四其实已经被朱载坖解决了,现在军屯民田都是统一科则的,随着朝廷肃清海虏,收复河套之后,河西的战略形势已经大为好转的,所以主要是要解决前两点。
军役繁重,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之前卫所的士卒大量逃亡所导致的,原本大明军屯制度屯军只需屯种,不必参与守御之务与平时的军事训练,也免去了其它差役。但事实并非如此,因屯军本来自于旗军,遇有边警或守军不足之情形,被调回营伍守御或派以其它差遣,当为自然之事,这就使得屯军难以承受的,因为这种频繁的征调不仅极为耽误农时,而且会使得这些屯田军士更加困窘,虽然在长时间的调动的时候,朝廷会免去这些士卒的籽粒,但是在一些朝廷认为时间不长的临时征调中,朝廷往往不会免去这些屯田军士的籽粒,这就导致这些军士们受到双重的打击。
他们已经因为朝廷的征调而违误农时了,现在还要向朝廷缴纳籽粒,使得军户破产,只能逃亡,所以整队这点,拽进明确昭告天下,嗣后屯田军士惟务屯垦,除农闲时的操练之外,其余时刻非经五军都督府批准,不准随意征调屯田军士,同时凡是征调屯田军士,导致违误农时的,必须免去籽粒,同时给予这些军士工食银。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军官们盘剥,在西北,这种盘剥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就是和内地卫所一样的豪势要私役军卒,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卫所中是极为常见的,而在西北,这些事情就更为常见了,之前的御史和督抚等官都曾经上疏说过:“甘凉诸路镇守、分守等官,占役军余,动以千计,或办纳月钱,或耕种私地,或卖纵殷富,扣支月粮,以致差役不均,营伍欠缺。今各卫征操之外,有乘墩、守墩、伏塘等役,即守城且苦之矣,其何有于屯?祖宗时,屯田诸军给于牛具种子,优恤甚加,且不许他役妨其农务,其后边事渐兴,多抽屯军补伍,于是屯种之人失其本业,而田遂就芜。”
对于这种情况,朱载坖一面颁布诏命,严厉打击这种行为,朱载坖在诏书中说道:“国家仿古屯田之法,用戍卒耕守,盖寓兵于农之意也。地之论其人者各有定业,官之治其事者亦有定员,行之既久,其法尽废。戍卒多役于私家,子粒不归于公廪,管屯者有积蓄之利而无差操之苦。此朕所知之也,嗣后敢有私役者罪如律,凡私役军士、私占军屯者,皆革其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