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南洋合众国国立飞行器技术研究院与AH-1G眼镜蛇(1 / 2)
琉球岛上,苏门答腊的丛林里,婆罗洲的油井旁,战斗还在继续。
然而,在南洋合众国的腹地,一处地图上绝不会有任何标记的山谷深处,另一种决定未来战争形态的力量,正在悄无声息地孕育。
这里对外挂牌是“南洋合众国国立飞行器技术研究院”,代号404所,听起来像个普通的学术机构。
但实际上,这里是张弛建立的,与专攻陆战载具的“南洋合众国特种战术车辆联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并列的两大尖端装备孵化器之一。
而在它们之上,还有一个更为神秘、权限更高的“曙光”机构。
也就是张弛虚构起来的,南洋最高级别的科研场所,用来掩饰系统出品的各类超越当前科技水平的工业产线、设备的‘障眼法’。
今天,401所核心区域,一座巨大的、守卫森严的机库内。
机库中央,一架造型流畅、线条锐利、涂装着陌生灰绿色迷彩的飞行器,正静静地停放在那里。
它没有传统的固定大型机翼,头顶巨大的旋翼叶片微微垂下,机首尖锐如喙,机身狭长而紧凑,与当时世界上所有已知的飞机都截然不同,浑身散发着一种来自未来的冰冷科幻感。
它,就是张弛从那个只有他能接触的“战争雷霆系统”中,耗费了高达银狮币,合8.8吨白银,按照银价折合近二十万刀巨资,兑换而来的——
白鹰直升机科技树,V级初始载具【Ah-1G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这笔钱,在当下自然很昂贵。
但它带来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站在它面前的,是以一位中年男子为首的十几名航空科研人员。
为首者名叫朱家仁,今年四十五岁,面容儒雅,但眼神中充满了资深工程师特有的敏锐与执着。
他二十年前从东吴附中毕业,便远渡重洋赴白鹰留学,二十六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拿下学位,是真材实料的顶尖人才。
毕业后,他在芝加哥休斯、底特律等多家白鹰飞机制造厂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抗战爆发,他怀着一腔热血回国,被调到春城第一飞机制造厂担任厂长,主持研制“研驱零”战斗机,试图为积弱的祖国撑起一片天空。
去年(44年),深感螺旋桨飞机潜力将尽的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直升机领域。
然而,国内环境的艰难,尤其是白党令人绝望的腐败和低效,让他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
今年,在北上的陈老大的号召下,他和许多同样心怀理想、不甘沉沦的技术专家一样,毅然决然南下,投奔了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土地。
此刻,朱家仁仰头看着这架代号“休伊眼镜蛇”的钢铁造物,嘴唇微微颤抖,半晌才喃喃道:
“这……这简直是天外造物……这线条,这布局……跟我们之前弄的那些水管架子、空中拖拉机,完全不是一回事。”(图)
二战时期的初代直升机,相当简陋、仿佛水管工作品
他身后的团队成员们也无不目瞪口呆,议论纷纷。
“这造型……为了减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