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暗箭如织(2 / 2)
即便常有祝言在侧,而女帝的身子仍然每况愈下,陈仲何虽不擅医道,却仅观女帝愈孱之色也能揣知,怕是过不得今年严冬了。
而女帝显然也有预兆,故这段时日来也都有意无意的准备着后事,亦详而嘱托了她不少后局之务,唯求休养民息、利水善田,重刑翻审、澄冤释雪……
若是能有今帝长久坐镇后局,不难设想三年之间月舒必呈一番康盛之态。
可是如今女帝才显病状,朝中群臣便已各为鸟兽散林之状,女帝交代的种种哪里还有人置心在意。故她也实在担心,真待得山陵崩之日,堪任丞相的她当如何持住这番后局。
至于储君……
她在心中实不对这位储君存有多少期望。
“看来丞相之所忧,当与孤为一辙。”
陈仲何回神,慎然瞧了上尊一眼,却不敢轻易应言。
“丞相可还记得先帝定储那年?”
话议至此,当然上尊一提言于此,她便已能知其欲谈何事。
“绝难忘之。那年先帝定储之诏方宣,殿下封境中便起一阵大火,廷尉府查得是那方民闾间藏了一座黑火坊,虞灵王甚还伪造了储君与黑市通络假证,企图嫁祸新储,谋夺东宫之位。”
幸而当时花非若早在册封诏文定书之前便已对其状有所觉察,这才能在栽伪之证落身之前,先抓住了虞灵王暗渡黑火之证,趁其所造之势呈于堂前一招反击,方才解了此危。
而此一搏之后,先帝便彻底疏厌了虞灵王。虽然当时在堂上花瑶一力揽承其罪,把王女花灵昀摘得干干净净,却也再挽不回花灵昀的夺嫡之势了。
“为谋一方党权,而置黎民性命于不顾,这便是先帝厌弃了虞灵王一脉之故。再至其后,虞祀母女之所行亦证了先帝所选之明——那场争嫡之乱,羞侮的又岂止先帝遗躯?更是整个宗族之耻!为此而遭戮伤的京畿百姓,而今亦冤魂未瞑。”
陈仲何听着上尊所言句句沉重,眉头亦是愈发蹙紧。
“是以女帝在明知而今国局尚不安稳之际,仍选了年幼的渝岚为储之故,便是不敢把江山托付给那般豺虎之辈。”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又岂能料想少君竟先去了……”
“岂是天云之变!”
上尊嗔之一语,陈仲何心中惊顿。
继而上尊又是蹙眉一叹,眼帘微闭掩去既是无奈更是怒恨。
“储君渝岚乃是遇刺而亡,原本便是人祸使然,此事女帝早已调查明了……”
“此事已查明是何人所为?”
“以丞相之慧,当不会不能猜明吧?”
上尊的眼神里已将答案递之,而陈仲何当然也不会对之毫无怀疑,只是当此之局,哪怕早也有了七八分揣测,却还是不免在确实之时心中沉凉。
如此,也就不必问为何女帝分明已查知了凶手是何人,却仍选择将事按下不发了……
两方思缠同方沉重之中,丞相默然,而上尊亦濡了眼眶。
“女帝又哪里不想为无辜冤死的渝岚报仇,可当今之局,陛下又哪里还有别的选择?”言至此时,上尊忽而咽止一语,抚面避过脸去,取袖揩去点泪,方又正回态色续言:“朝中亦不乏共事先帝之老臣,而在事发之际竟无人愿另思别测,却纷纷进言上书,迫追女帝立储之事。女帝纵然心寒又能如何,群臣之谏在前,列国之迫在后,而他……病入膏肓之人纵有神灵之精,又如何能再如万全那般力挽大局狂澜……”
“女帝的日子……实在已经不多了……若不是别无他法,孤也不愿以后宫垂袖之身干惹朝事!”
眼见上尊当真已情急落泪,陈仲何连忙避座行礼,“如今女帝陛下已圣体抱恙,而虎狼之嗣更难期之,往后朝局大体还须上尊权维!上尊万不可再在此时伤了贵体啊!”
如此一痛而泣罢,上尊又还是稳住了心绪,亲手将陈仲何从跪礼中扶起。
“往后更也须仰仗丞相持稳朝中大局!”
“臣惶恐!”
“另有一事,孤更须丞相佐助方能成之。”
“但听上尊吩咐!”
“如今虞灵王将后即位已是不可争变之事,孤亦不想在女帝如此乏心之际再叫他为难一回。可社稷之重,终不可置于虞祀之手,而杞宁王膝下尚有一女亦系嫡脉,只是如今还太年幼了些,便是勉扶立之,只怕也难当豺虎之势。”
陈仲何细细思索着上尊所言,诚挚而问:“上尊需臣如何行事?”
“只要丞相在朝能稳大局,待得花灵昀权空之日,便是月舒易君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