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帝秦设计师 > 第502章 赵煦的怨恨由来(北宋历史)

第502章 赵煦的怨恨由来(北宋历史)(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502章赵煦的怨恨由来(北宋历史)

“赵顼死后虽人亡政息,但并未彻底亡,因为有人把新法又重新抬了回来。”

“此人便是赵宋第七位皇帝,也是赵顼之子。”

“赵顼子女不少,据载其有十四个皇子,但大多未活到成年,尤其前五子皆早亡。”

说前五子早亡,那老六肯定是活了下来,在赵顼之后继承赵宋皇位的应该便是这赵老六。

不,李念有意说赵顼前五子皆早夭,并不只是想说是赵老六即位,而是前五子早夭,赵顼死时才三十八岁,这第六子只怕年龄不大。

果然,只听李念道:“赵顼死时正值壮年,其长子生于熙宁二年,即赵顼二十一岁时,第五子生于熙宁八年,赵顼二十六岁时。若是前五子有人活下来,即位时还有个十来岁,偏偏五子皆夭。”

“因此,赵顼第六子即位时才年仅八岁(以古代虚岁论为十岁)。说来,赵顼这么多儿子都死了,为何大书法家偏偏活了下来他应该生下来就早夭!”

听闻此言,始皇等人皆暗道:这小子对那位大书法家当真是恶意满满。

“赵顼这第六子便是宋哲宗赵煦,而大书法家是其第十一子。”

“赵煦即位时年幼,没法处理政务,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准确说,在赵顼死后,高太后身份更进一级,已是太皇太后。”

“在赵顼生前,高太后便反对新法,等儿子赵顼一死,孙子赵煦又还年幼不能主政,临朝听政的高太后自然是废除新法,将在赵顼朝主张变法的官员逐出朝廷,任用反对变法的官员。”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便是在此时被高太后任用,成为宰相。”

“其实,赵煦年幼,无论是心智,还是治国理政的经验方面,都还不足,由高太后临朝听政,本来没问题。”

毕竟孩子太小,即便甘罗,也是十二岁拜相,哪怕天纵之资,八岁还是太小了些,而且干的还是当皇帝这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可问题是高太后等人对赵顼太不尊重,一直将其当作一孩童看待,未将之视为君王。”

既然已经登基,坐上了龙椅,即使很年幼,也该予以一定的尊重,年龄再幼,那也是皇帝。

“据史载,高太后临朝听政时,其帝座与高太后的座位相对,就像这样!”

李念用左右手比划了一下,让众人明白是怎么个相对法,但众人没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有什么问题。

李念笑道:“当时,赵煦未主政,政务皆有高太后决断,大臣们自然是向高太后奏事并与之相商,而奏事商议一般是要朝向闻听奏事之人,总不能以背相向奏事。”

始皇等人顿时反应过来,这些大臣朝着高太后方向奏事禀告,那帝座与高太后相对的赵煦岂不是……

始皇等人表情古怪起来,这……真是一个很难让人想到的点,但确实会很得罪人。

“大臣们面朝高太后奏事去了,帝座上的赵煦只能看到其等臀背。还不只观看一日,而是赵煦亲政前的那些年都要看。”

只能看着大臣的屁股和背,还要连看好几年,是个正常人都会不满生怨。

而且,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不太可能一点也注意不到他们这样干是不尊重赵煦,十有八九是他们知道,但都没当回事。

干了又咋的,小皇帝还能拿他们怎样不成

“不仅是在此事对赵煦不尊重,在其他事上,高太后和元祐大臣对赵煦也很不尊重。元祐是赵煦在即位后所用的年号,但元祐年间是高太后主政。”

“元祐大臣便是高太后主政时任用的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员,也称‘元祐党人’,被认为是旧党,与其等相对的便是‘元丰党人’,被认为是新党!”

“两党之争源起于政见不同,在最开始时两党还有所克制,可在两党争斗激烈时,各种手段齐用,使得两党之争最终变为打压异己之争,若一方得势回归朝堂,那另一方必会被贬谪逐出朝堂。”

“可谓势成水火,两不相容,有他就没我,新旧党争持续数十年,徒耗赵宋国力。”

李念摇了摇头,接着又道:“首先是赵煦的生母,其生母出身寒微,入宫后初为赵顼侍女,后来为赵顼生下子女,才有了一定地位。在赵顼离世,赵煦即位后,作为赵煦的生母,理应提高待遇。可高太后未如此做,反而对赵煦生母进行压制!”

冯去疾笑道:“赵煦生母天然与赵煦更为亲近,高太后将之压制,是害怕其借赵煦与她争权。”

李念道:“正是,但高太后这般作为会让赵煦怨恨。在其活着时,赵煦不敢发作,可等她死后呢”

“还有元祐四年,从宫内传出赵煦找乳母,大臣范祖禹认为赵煦才十四,非近女色之时,上疏相劝,言辞激烈。”

“其言‘今外议虽虚,亦足为先事之戒。臣侍经左右,有闻于道路,实怀私忧,是以不敢避妄言之罪。凡事言于未然,则诚为过;及其已然,则又无所及,言之何益陛下宁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无及之悔。’”

特别是最后一句,什么叫做“陛下宁受未然之言,勿使臣等有无及之悔”

翻译过来便是:即使陛下您没做过这事,我等冤枉了陛下,但冤枉就冤枉了,陛下您受点委屈,不要让我们以后后悔啊。

我们都是为了陛下您好,就算冤枉了陛下您,那也是为您好啊,陛下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等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这做法大有问题,打着为赵煦好的名义对赵煦指指点点,还不让赵煦反驳,只会逼得赵煦逆反。”

就跟某些家长一样,不与孩子沟通交流,仔细了解情况,只会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名头对孩子蛮加干涉,甚至在事情未调查清楚前便处罚批评孩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