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北宋最秀的“豪杰”登场!(北宋历(2 / 2)
赵顼留下的子嗣虽不多,但也还有那么几个,为何偏选中了这厮看中了他那点
那赵煦时的新党宰相还曾评价过其“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李念笑道:“一是因大书法家很有才华,除了当皇帝不太行外,大书法家相当博学,既擅画,也擅书,其创出了一种名为‘瘦金体’的书法字体,其所绘画作也有流传后世。”
大书法家当皇帝其实挺有手腕,要不是金兵入侵,搞不好能寿终正寝。
大书法家和万寿帝君一样,别看整了不少烂活,但核心权力是死死抓在手里的,蔡京这些人不过是他用来捞钱的工具人罢了。
但和万寿帝君不一样的是,万寿帝君不像大书法家这么怂,且更明智,不会糊涂地认为能与金兵媾和。
如果是万寿帝君在大书法家的位子上,保准会在金兵还未南下前,便积极准备手段应对。
而不像大书法家,听到金兵要来,吓得禅位跑路,等金兵走了,又回去作威作福,等金兵再一次兵临城下,居然和钦宗想着与金人议和,结果被金人抓去当了羊。
“而赵宋崇文抑武,能书会画还会作诗的大书法家自然比较受赵宋的士大夫欢迎。二是大书法家身体比较好!”
这个原因让众人微微一愣,随即便反应过来。
赵顼、赵煦都不咋长命,一个三十八病逝,一个二十三病逝,估计让赵宋大臣有心理阴影了,这次一定要选一个身体倍儿棒,能活久点的皇帝。
而大书法家会身体健康……
这厮可不是个家里蹲的宅男,成天宅在家里写写画画,而是还喜好骑马、射箭、蹴鞠等运动,身体能不好才怪。
“三是大书法家根基不深,可能更方便向太后掌控。向太后此人也并非良善之辈,赵煦虽死而无子,可其有一同母弟,立赵煦同母弟更合理。但向太后非不立,也以长立,显然另有心思。”
“向太后本身无子,其虽为皇太后,可坐在皇位上的赵煦是朱氏所生,大概让她感觉被朱氏母凭子贵压过了一头,接着再立一个朱氏的儿子,不得还让朱氏那贱婢继续压在头上”
“她为皇后时,朱氏可还啥都不是,且她出身高贵,曾祖乃真宗朝宰相,朱氏啥出身”
“现在赵煦死了还没留下遗诏,此时正是她扳回一城的机会,因而赵煦的同母弟第一个没有机会。”
王绾道:“这便是没有立好储君,留下遗诏之祸!”
始皇帝瞥了王绾一眼,觉得王绾在趁机内涵他,因为在李念所讲历史中的那个他也没立储,没立好遗诏。
不对,他应当是立好了遗诏,只是被胡亥、赵高这些人给坏了。
李念没在意王绾可能趁机内涵始皇帝,接着道:“而申王赵佖虽长,却有眼疾,也被排除。再看其他几位,大书法家生母已死,且母族实力不强,对向太后而言,是个很合适的对象。”
“可惜向太后不会想到,她这个选人对赵宋影响深远,且大书法家也不是一个无害的对象。”
李念摇了摇头,接着道:“四是大书法家即位能更符合各方利益。”
这才是最重要的,让这位即位比让其他人即位更有益。
这可是皇位继承,赵宋众人肯定不是点兵点将,点到谁就是谁,必然思考过大书法家即位与其他人即位的利弊。
“所以,虽有章惇这等认为大书法家不适合即位的人,但更多大臣支持由大书法家即赵宋皇帝位。”
“于是在赵煦病逝后,大书法家被选为赵宋下一位皇帝。大书法家名‘赵佶’,号宣和主人,别称‘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但我更想称其为‘徽羊’,这就不能算个人!”
后世还有人称宋徽宗是对穷人最好的皇帝,说其给鳏寡孤独设养老院,给穷人生育补贴,还首创了全民医保。
大书法家治下的宋人百姓要是知道后世有人这么能吹,肯定很乐意跟这些人互换时空。
既然后世的诸位认为道君皇帝是对百姓最好的皇帝,就将这份福气让给诸位,让诸位享受一番。
这些人只看到大书法家给鳏寡孤独设置养老院、给穷人生育补贴,却没看到这些究竟有没有用,也不讲大书法家时的诸多穷人是怎么来的。
典型的只讲有一点真的好话,不讲好话外的东西,说这话的人就该去大书法家的时代生活去,好好感受一下。
始皇等人听到“道君”这两字,便知道这位大书法家赵佶又是一位修仙者。
不知道王朝龙气绝灵气不可修仙,想要修仙就得弃帝位,不然肯定修成神经病,还祸国殃民。
“大书法家这厮运气属实不错,在赵顼一众子嗣中成功活到了成年,本来兄长赵煦活着或赵煦有子嗣,他都没机会即位,可赵煦死了还无子嗣,他从几位兄弟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下一任皇帝。”
“在其即位后,向太后本来会是个麻烦,可向太后向大书法家还政了,且向太后在大书法家即位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厮还真是运气好,几乎什么都没做,只需要健健康康长大,皇位便自动落到了头上,还是那种几乎没有啥威胁的皇位。
“大书法家在位所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建中靖国’,大书法家愿意定这年号,应是他想迎合向太后,因向太后倾向于元祐旧党,在赵煦病逝后,其掌权时,将被赵煦赶出朝堂的旧党给召了回来。”
“但向太后并未将新党赶走,反而让新旧两党共存一堂,大书法家这‘建中靖国’年号便有让两党调和矛盾,同朝治政之意。”
“大书法家定这年号,并没有表露他的政治倾向,等到向太后去世,同年十一月,大书法家便表露了出来,决定在来年的年号为‘崇宁’!”
冯劫道:“崇宁崇法熙宁此年号已彰明赵佶之意。”
李念道:“但大书法家并不是真想革新变法,他不过是想以新法为名,为自己谋取私利罢了。他任用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奸臣蔡京为相,此人为大书法家一朝的‘六贼’之首。”
“‘六贼’是大书法家时的六大权臣,也可认为是奸臣。但大臣奸不奸主要还看君王,君王昏庸无道,奸臣自会更多。”
华夏历史上,在评论奸臣时,多是评价奸臣本身,称奸臣品行败坏,无恶不作,而很少评价提及皇帝的过错,皇帝才是奸臣产生的最大原因。
有的甚至认为皇帝是被奸臣给蒙蔽了,要向皇帝揭发奸臣的罪行。
实际上,奸臣的很多作为,皇帝不是不知道,而是有意放任,大书法家对蔡京等人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