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章 环环相扣(1 / 2)
欲灭其国,先烂其根。
目前大宋国库空虚,赵孝骞刚登基不久,忙着整顿吏治,解决内患,无法兴王师北伐灭辽。
但宋辽有远见的明智之士都看得很清楚,大宋迟早会北伐灭辽的,只要等大宋内部缓过气来,官家的皇权巩固,国库恢复了元气,那时就是辽国灭亡的日子,没有任何悬念。
就算现在大宋腾不出手灭辽,但大宋官家已经开始铺垫灭辽的前期工作了。
萧兀纳和萧奉先,在其中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作用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辽国内部制造混乱,进一步削弱辽国的国力,让统治阶层更腐烂,让辽国的政局更动荡。
赵孝骞交代萧兀纳和萧奉先做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来进行的。
辽国越乱,政局越动荡,将来大宋灭亡辽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小。
“若是耶律延禧曾被宋军俘虏的事传遍上京,对他来说,恐怕真是一场大麻烦。”
萧兀纳沉声道:“事情传开,朝野皆知,耶律延禧若要压下这些传闻,只能以铁血手段强势镇压。”
“可是朝堂一定有很多人不服气,甚至谋算废黜,耶律延禧若欲平息,只能杀人,杀朝臣,而且会杀掉不少,如此一来,势必引起朝堂不满,君臣离心离德,他的皇权将会摇摇欲坠……”
萧兀纳抬眼看着萧奉先,叹道:“大宋官家的谋划,老夫心服口服……”
“此事需要你我配合,这几日就安排人手,把这个传闻散遍上京,那时再看耶律延禧如何应对吧。”
萧奉先冷笑道:“他能如何应对?如今的他,整日沉迷后宫美色,朝政国事尽托付于你……”
“以他的手段,想要平息此事,除了杀人,他还能怎么办?那时你就配合他杀人便是,最好煽风点火,杀几个重要的人,哈哈,现在就能想到将是多么的热闹。”
萧兀纳嗯了一声,又道:“此事老夫已知道了,官家吩咐的第三件事呢?”
萧奉先低声道:“第三件事,官家让你我想办法挑起辽夏战端。”
萧兀纳赫然一惊。
大宋这位官家交代的每一件事,都足够令人震惊,而且都是奔着削弱辽国,制造内忧外患的目的去的,简直是步步追魂,招招诛心。
大家都是朝堂重臣,基本的政治素养都不缺。
不用萧奉先解释,萧兀纳立马便明白了官家的目的。
“如何挑起战端?”萧兀纳问道。
萧奉先嘿嘿一笑,道:“挑一批心腹亲信,秘密远赴辽夏边境,乔装成西夏部落牧民,主动启衅杀戮辽国边民……”
“这样的事多干几件,事情传到上京,你我再到耶律延禧面前煽风点火,一脸正义地要求报仇雪恨,战端这不就开启了吗。”
萧兀纳深吸了口气,又是一记毒招。
是的,很毒。
辽国如今的军事实力,已远不如大宋,这样的情势下,辽国是不敢对大宋轻易启衅的。
但辽国惹不起大宋,还惹不起西夏吗?
辽夏因此开战,坐山观虎斗的是谁?渔翁得利的是谁?
大宋不费吹灰之力,袖手一旁笑眯眯地看着辽夏两国打得你死我活,等到大宋国力积攒足够的时候,辽夏两国已打得奄奄一息了,大宋灭掉两国岂不是十拿九稳,根本不必付出什么代价。
萧兀纳思忖半晌,皱眉道:“不对,如此明显的计谋,辽国朝堂上必然有人能看出来,也一定有人阻止,辽夏不一定打得起来。”
萧奉先笑吟吟地道:“官家早已算定了,记得我刚才说的第二件事吗?因为耶律延禧被宋军俘虏的传闻,为了压下事态,耶律延禧必然要杀人,而且在咱们的煽风点火之下,肯定要杀不少朝臣。”
“辽国君臣的矛盾达到顶点,耶律延禧的皇权岌岌可危,这个时候,他必须要挑起一件大事,来转移朝野所有人的注意,以此巩固皇权,就算他看出辽夏开战对辽国没有好处,但这个时候他只能选择开战。”
“因为在耶律延禧看来,巩固皇权,比辽国的国祚更重要,国祚可以事后想办法延续,但皇权若是不稳,他这个皇帝很快就当不成了,所以就算所有人都不答应辽夏开战,耶律延禧是一定会答应的。”
萧兀纳的神情陷入呆怔,只觉得浑身冰凉。
“远在数千里之外,官家已算准了辽国君臣的人心……”萧兀纳失神地喃喃道。
萧奉先也叹道:“这是一位有野心,有谋略,有横扫天下志向的皇帝,大宋有幸,让这样一个人即位,未来大宋一统江山已是必然的结果,不可能有悬念。”
“咱们能及时弃暗投明,归顺大宋,未尝不是一种幸运,跟着如此雄才伟略的帝王,你我不愁才能没有用武之地。”
萧兀纳嗯了一声,叹道:“老夫看明白了,官家交代的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
“辽国朝堂君臣内乱,皇权危急,第三件事才有可能做成,一个没有危机的皇帝,是不可能答应如此损己的建议的,而第三件事,又是第二件事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第三件事,那么纯粹制造君臣矛盾,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萧兀纳叹道:“大宋经过数年征战,国力上自然有些空虚,所以北伐的准备不足,有了官家吩咐的这三件事,就能极大地制造辽国的内忧外患,兵不血刃的前提下,削弱辽国的国力,激化君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