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奸臣邪修(1 / 2)
至今为止,赵孝骞对蔡京的印象没有改变。
当年认识蔡京时,赵孝骞就知道,这家伙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主义者。
也就是说,蔡京这种人是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的,他不像王安石,苏辙,不管他们坚持的新政或旧法是对是错,但是他们至少坚持了,而且一直在坚持。
他甚至都不像章惇,章惇虽然性格耿直,心胸不大,可章惇也在坚持继承王安石的遗志,尽力地推行,信念一直不曾改变。
蔡京不一样。
他只在乎权力,为了得到权力,他可以是新党,也可以是旧党,他可以摆出任何姿态来迎合权力的需要。
别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蔡京也差不多。
只要榜一大哥给他刷嘉年华,他可以给大哥来一段风骚的擦玻璃,大摆锤。
赵孝骞能一眼看清蔡京的本质,当然不是因为赵孝骞有多敏锐的目光,而是他前世在史书上看到过,所以知道蔡京是个什么德行。
前世的他,在史书上读到蔡京的生平时,不过是以一个后人旁观者的角度,史书上说他是奸臣,那么他就是奸臣,无所谓,他是忠是奸,跟自己一个月三四千工资的牛马有何关系?
不过这一世,当赵孝骞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向下俯视蔡京时,他有了跟史书上不一样的见解。
大宋朝堂,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忠奸”。
或者说,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时代的政治需要不同,忠臣和奸臣待的位置也不同。
朝堂是不可能没有奸臣的,正如太极分阴阳一样,孤阴不长,独阳不生,谁敢想象满朝文武全都是正义忠直臣子的画面?
满朝全是奸臣,王朝必然已到了亡国的边缘,同样的,满朝全是忠臣也会很快亡国。
忠臣没有了奸佞的制衡,所谓的“正义”会无限放大,然后正义就会扭曲为邪恶。
对蔡京这种投机者,赵孝骞以前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以前的赵孝骞不是皇帝,他的权力没那么大。
所以他需要的政治盟友首先立场要坚定,人品要靠得住,这样的盟友才值得信任,蔡京无疑是不合格的。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赵孝骞已是皇帝,那么他就要换一个角度看人看事了。
奸臣当然也能用,而且用得好的话,奸臣发挥的作用会比所谓的忠臣更大。
章惇算忠臣吗?或许也算吧。
但这位忠臣并没有给赵孝骞治国带来多少便利,反而因为章惇政治态度的左右摇摆,让有些事情变得更复杂,更麻烦。
赵孝骞要做的事,要推行的政策,仅仅只到宰相这一层级,就推行不下去了,我要这宰相有何用?
蔡京不一样,赵孝骞知道他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这个“不择手段”,自然也包括无条件地执行赵孝骞的每一道旨意,因为蔡京很清楚,是谁给了他权力,谁能一句话夺走他的权力。
如今的大宋朝堂上,正是赵孝骞推行落实新政的关键时期,天下政令必须要按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踏实地发展。
这个重要的时期,赵孝骞实在太需要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宰相了,而不是宰相带头跟他搞对抗,暗戳戳地阻碍他的计划。
章惇,显然已经不符合他的期望,到了该退下的时候了。
此刻站在眼前的蔡京,从务实的角度来说,确实比章惇更合适。
本就已经动了罢相念头的赵孝骞,看着蔡京一脸凝重认真地侃侃而谈,赵孝骞心中愈发确定,目前这个时期,蔡京当宰相更合适。
至于新政落实以后,蔡京这个宰相要不要留任,看蔡京自己的表现,如果他犯了奸臣的老毛病,私底下的小动作搞得太过分,那就换人。
“……方田均税法,早在元丰年间便施行过,当时朝廷清查京畿五路州府的田地,朝廷查出两百四十多万顷的隐田,当年的国库所入比往年足足涨了三成!”蔡京语气低沉地道。
“更重要的是,被地方豪强地主圈占兼并的土地,因为方田均税法而逐渐少部分地回到农民手中,许多被沦为流民的百姓重新得到了土地,这对大宋皇权绝对是有利无害的好事。”
“臣以为,方田均税法绝对是善政,德政,如若朝廷推行,天下百姓将大为受益,自古王朝统治,重要的不是多么强大,臣认为没有什么比‘稳’字更重要了。”
“农民有土地耕种,就是‘稳’,天下任何事都比不上这一条。”
“故,臣以为朝廷当今必须马上推行落实方田均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官家更不能对小部分的所谓权贵豪强地主妥协。”
赵孝骞颇为意外地挑了挑眉。
知道蔡京是投机主义者,但这货为了迎合他的政治主张,居然把话说得这么死,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
显然,蔡京实在是太想进步了。
不得不说,蔡京的表现令赵孝骞很满意。
确认过眼神,这货就是他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