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良田(2 / 2)
晌午的日头毒辣起来,炊事兵推着独轮车送来午饭——糙米饭、腌萝卜,还有一大桶绿豆汤。大家坐在渠边的树荫下,你一碗我一勺,吃得满头大汗,却没人喊热。
有个叫二柱的俘虏,以前是匈奴的牧马奴,此刻正帮着挑绿豆汤,手被烫得通红也不吭声。孙健递给他块粗布:“擦擦汗,慢点倒。”
二柱愣了一下,接过布,低声道:“谢将军……俺以前在匈奴,从来没人给俺递布。”
“现在不一样了,”扶苏给他盛了碗饭,“你好好干活,秋天分你三亩地,再给你找个媳妇,生娃种地,不比当奴强?”
二柱的眼圈红了,捧着碗蹲在地上,眼泪掉在饭里,却吃得格外香。
午后巡查到土豆田时,发现几株嫩芽被虫子啃了。老乡们急得直跺脚,说这是“土蚕”,专吃嫩根,往年能把半亩地的苗全啃光。
孙健没慌,让苏小宝去工坊取“药粉”——那是用烟草、硫磺和草木灰混合的东西,是他凭着现代记忆琢磨的“农药”。“撒在根上,保准虫子不敢来,”他边撒边教老乡,“这烟草得晒干了磨成粉,硫磺别放太多,不然会烧苗……”
扶苏则带着人挖排水沟:“土蚕怕水,把田里的积水排出去,它们就没法活了。”
两人一忙就是一下午,等直起身时,腰都快僵了。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绿油油的土豆苗上,像两个守护庄稼的稻草人。
“你说,”孙健捶着腰,“咱们现在这样,算不算‘重振大秦’?”
扶苏望着远处炊烟升起的村庄,那里有阳安军盖的学堂,有老乡们新盖的土坯房,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的笑声。“算,”他轻声说,“比王位上的‘大秦’,实在多了。”
晚风送来土豆花的淡香,混着渠水的湿润气息。远处传来苏小宝带着工匠们试新水车的声音,“吱呀吱呀”的转动声里,仿佛能听见秋天丰收的喜悦。
他们没再提返回现代的事,也没再想史书上的记载。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能不能回去,不管历史会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这片土地上长出的庄稼,老乡们脸上的笑容,还有这渠水里流淌的希望,就是最好的答案。
夜色渐浓,两人并肩往营地走,脚下的土路被踩得实实的。孙健忽然想起翠花做的红烧肉,笑着说:“等土豆丰收了,咱也学现代的法子,做个土豆炖肉,让大伙解解馋。”
扶苏点头,眼里的光比星星还亮:“再酿点新酒,就着月光喝,像在阳安城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