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震天雷(2 / 2)
他的指尖在圈外点了点:“先收河西的几个小部落,他们常年受匈奴欺压,咱们帮他们打跑匈奴,再教他们种地、织布,他们自然会跟咱们走。然后往西,打通去往西域的商路,那里的丝绸、玉石能换来粮食和铁器。最后……”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南方,“再回头看看南边的楚地,看看那些还在战火里煎熬的百姓。”
孙健看着他画的圈,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觉得心里的那点犹豫烟消云散了。他知道扶苏变了,不再是那个咸阳城里忧郁的公子,而是在阳安城的泥土里扎了根,懂得了百姓的苦,也扛起了守护的责任。
“那就这么定了。”孙健伸手,和扶苏的手掌重重拍在一起,麦糠在两人手间飞扬,像撒了把金粉,“从明天起,开始整训军队,让苏小宝改进兵器,让李秀才编《安民策》——咱们不光要能打仗,还要让人家知道,跟着咱们,日子能过得更好。”
扶苏点头,嘴角扬起一抹少见的锐利:“我去联络河西的老秦人,他们当年随蒙恬将军戍边,对匈奴恨之入骨,咱们联手,胜算更大。”
暮色渐渐浓了,晒谷场的人散去不少,只剩下几个守夜的老汉在麦垛边搭棚子。孙健和扶苏并肩走下麦垛,影子被最后一缕夕阳拉得很长,落在金色的麦粒上,像两道并肩前行的辙。
“你说,”孙健忽然笑了,“等天下太平了,咱们还回这阳安城不?”
“回。”扶苏的声音很轻,却很清晰,“回来种桃,种西瓜,看孩子们在晒谷场上跑。”
风里带着新麦的清香,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灯,像撒在黑夜里的星。孙健知道,前路必定布满荆棘,有刀光剑影,有生死离别,但只要身边这个人还在,只要心里的那点念想还在,他们就会一直往前走,从阳安城出发,走向更远的地方,走向那个“天下一家”的梦。
守夜的老汉点燃了场边的火把,火光在风里跳动,照亮了麦垛,照亮了两人的脚印,也照亮了脚下这片即将承载更多希望的土地。
整训军队的日子,阳安城的校场天天腾起烟尘。孙健把从现代带来的队列训练法子改了改,教士兵们练齐步、正步,虽然一开始引得不少老兵偷笑,说“这比劈柴还死板”,但练了半个月,队伍走起来果然像刀切的一样齐,连出刀的速度都快了三成。
“你看这阵型,”孙健指着校场上演练的方阵,对扶苏说,“前排举盾,后排射箭,中间的长枪手往前推,这叫‘铁桶阵’,匈奴的骑兵再猛,也撞不开。”
扶苏站在观礼台上,手里拿着苏小宝新做的望远镜——用两片镜片嵌在木筒里,能把远处的人影拉得很近。“西边的斥候来报,匈奴的左贤王带了三千骑兵,在黑风口以北扎营,看样子是想入冬前抢一波。”他放下望远镜,镜片反射的光落在脸上,“正好,用他们练练手。”
孙健咧嘴一笑,露出白牙:“正合我意。让二柱带五百人去诱敌,把他们引到咱们修的‘口袋沟’里——苏小宝在沟两边埋了‘震天雷’,到时候给他来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