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开开眼界(2 / 2)
挺好的。他想。真的挺好的。
就这样扶苏也留在了现代社会,他决定和孙健一起努力,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
扶苏留在现代社会的决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孙健的生活里漾开了层层涟漪。起初,他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与无措——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字符会愣神,对着自动感应门的开合会下意识后退,甚至分不清洗衣机的“启动”和“暂停”按钮,常常把刚放进去的衣服又搅得一团糟。
孙健成了他的“现代生活导师”。从怎么用钥匙开门、怎么拧开水龙头,到如何搭乘地铁、如何扫码支付,事无巨细,一一教起。扶苏学得认真,常常拿着个小本子(孙健给他找的笔记本),把学到的东西一笔一划记下来,字迹还是秦朝的隶书,带着古朴的力道,却在“手机充电需插电板”“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这样的条目旁画着小小的问号。
“这个叫‘红绿灯’的东西,比阳安城的守城卫兵还严格。”扶苏看着路口交替闪烁的灯光,若有所思地在本子上记下,“红灯停,绿灯行,不可违逆。”
孙健笑着拍他的肩膀:“这是为了安全。就像阳安城的城规,人人遵守,才能不乱。”
扶苏点点头,把“规则”二字在心里默念了一遍。他发现,现代社会虽没有刀兵相向,却也有看不见的“规矩”,就像阳安城的律法,维系着千万人的有序生活。
为了生计,两人合计着找点营生。孙健的汽修手艺在智能时代吃不开,但他懂机械原理;扶苏在阳安城管过农桑、理过市集,心思缜密,擅长盘算。他们在小区附近租了个小小的门面,开了家“修配铺”——不光修自行车、电动车,还帮人换锁、配钥匙、修理小家电,凭着实在和手艺,渐渐有了些生意。
扶苏对“修理”这行当颇有天赋。他看孙健拆修几次,便摸清了自行车链条的咬合原理,说“与阳安城的水车齿轮同理”;研究明白门锁的构造后,又说“似我朝的机关匣,不过更精巧些”。有次一个老太太拿来一个坏了的收音机,孙健摆弄半天没头绪,扶苏却盯着里面的线路板看了半晌,指着一个松动的焊点说:“此处脱了,连上便好。”
孙健半信半疑地焊好,收音机果然“滋滋”响了起来,传出清晰的声音。老太太高兴得直夸:“这小伙子,比修了几十年的老师傅还神!”
扶苏脸上微红,看向孙健时,眼里带着点小得意。孙健笑着给他递了瓶水:“行啊你,这都能看出来。”
“万物同理。”扶苏喝了口水,认真道,“就像治理城池,哪里出了问题,找准症结便好。”
铺子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两人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早上一起去批发市场进货(买些零件、工具),上午在铺子里忙活,中午就在隔壁的面馆叫两碗牛肉面,下午趁着空闲,孙健教扶苏用电脑查资料,扶苏则给孙健讲阳安城的新变化——大宝的儿子已经能骑射了,小宝在城外新开了学堂,招了上百个学生。
“等咱们在这儿站稳脚跟,就想办法回去看看。”孙健一边给电动车换胎,一边说。
“好。”扶苏正在给一把旧锁除锈,闻言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带些这里的‘宝贝’回去。比如那个能说话的小盒子(手机),还有不用马拉的车(汽车),让大宝他们也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