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法要责众!恐惧之地!(2 / 2)
然而在河南,至少在官员的圈子里,许多贪污受贿的行为已然实质上公开化,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不少衙门办理事务,竟然如同市井商铺一般,对各项“服务”明码标价,公然索贿。
在工程建设承包方面,更是形成了一套骇人听闻的“陋规”。
承包商必须先将工程款的七成“孝敬”给主管官员,才能获得项目。
更甚者,衙门内的差役、书吏等底层职位,也都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
想要获得一份差事,就必须向那些手握权力的官员奉上巨额银钱。
这笔钱财之高昂,甚至达到了一名差役即便领一百年的俸禄也无法赚回的程度。
这无疑意味着,那些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差事的人,一旦上任,必然会变本加厉地鱼肉百姓,贪赃枉法,将百姓的血汗钱大肆搜刮,将朝廷的公款贪污殆尽。
因为也只有如此,他们购买差事所付出的钱财,才能“回本”。
在这样病态的官场生态中,那些真正清廉、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官员,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
他们的正直与坚守,成了他们仕途上的绊脚石。
即便是以政务大臣之尊,受命署理河南政务的杨荣,面对牵涉太广的贪腐案,也一度感到棘手万分。
好在电报的普及让通讯变得便捷,他得以频频向皇帝发去请示。
朱允熥的回电批示:“法不责众,此言绝不能适用于官员!”
官员永远是少数,而非所谓的“众”。
每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员背后,都牵扯着巨额的朝廷钱款,以及远超官员数量百倍、千倍的无辜百姓。
如果仅仅因为涉案官员众多就对他们网开一面,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么真正受到损害的,是那些数量远远超过官员的普通民众。
他们才是真正的“众”。
所以,无论牵涉多少人,哪怕将整个河南官场彻底清理一空,也要一查到底,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员。
皇帝批示,彻底打消了杨荣心中的所有顾虑。
他再无掣肘,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展开行动。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整顿中,河南官场最终被革职查办、逮捕入狱的官员,竟高达上千人。
经过严密审理,最终被判处斩首抄家的,亦有数百之众。
这一番铁腕整治,杀得整个河南官场风声鹤唳,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其震撼程度前所未有。
为了将警示作用发挥到极致,朱允熥还下旨:将每日新抓捕和判刑的官员名单及其罪状,向整个河南地区通报,让所有官员都清楚贪赃枉法者的下场。
每隔一日,相关信息便会上传至政务处,并通过电报网络,迅速通报至全国各地的官府衙门。
与此同时,《大明日报》以及其他各大报纸也开足马力,连篇累牍地报道此事,将此次整顿的声势推向高潮。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高效的反贪策略。
通过海量信息的持续“轰炸”,能够对那些心怀贪念的官员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
这股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时刻心怀忐忑不安,生怕下一个落马的就是自己,从而在犯罪的边缘悬崖勒马,中止可能的贪腐行为。
以河南官场集体贪污案为起点,一场席卷全国的反贪风暴,就此拉开了序幕。
……
就在大明国内吏治整顿的风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在广袤的海外,一支支由大明勋贵与豪绅组建的远洋探险队和贸易船队,正以迅猛之势将各自的势力范围拓展至全球各地。
大明海军的主要职责在于整肃海外不法行径,并为远洋商贾提供坚实后盾。
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开拓,则主要依赖于私人探险队。
为了追逐无尽的财富,他们远比官方更为激进,探险的热忱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大洋洲的某处港湾,一艘结构复杂的巨型帆船缓缓靠岸。
船上,一名大明勋贵子弟率先登岸,率领着船员们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昔日娇生惯养、肌肤白皙水嫩如同深闺少女的他,在近一年的海上漂泊中,饱受风吹日晒的洗礼,俨然已变成了皮肤黝黑、饱经风霜的模样。
出海近一年,他所承受的艰辛远超过去二十年的总和。
然而,尽管身体疲惫不堪,这名勋贵子弟的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少爷,这一带尽是原始荒漠,哪有什么宝贝可寻啊?”勋贵子弟身旁,一名管家模样的随从忍不住抱怨道。
他们登岸之后,入目之处皆是无垠的荒漠,以及光秃秃的红色石山,景象萧索。
“你懂什么?”勋贵子弟厉声呵斥道,“陛下说过,大洋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铁矿和煤矿!”
“陛下又未曾亲临此地,他怎会知晓呢?”
那随从的声音压得很低,却仍旧清晰地传入了勋贵子弟的耳中。
“陛下既然说有,那就一定有!”勋贵子弟猛然提高了嗓门,斩钉截铁地反驳道,“陛下是何等英明神武之人,又岂会出错?尔等都给本少爷仔细搜寻,说不得就能找到!”
“这鸟不生蛋的地方,能有什么宝贝?”依旧有人小声嘀咕着。
“少爷,这地方着实邪门!”一名探险队的向导突然惊呼道,“您瞧,连指南针的指向都出现偏差了!”
众人闻言,立刻齐齐围拢过去。
他们先是抬头望了望高悬的日头,又低头仔细比对指南针所指的方向,霎时间,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异常凝重。
从日头来辨别东南西北,明显和指南针所指不一样。
这可是大明制造局最新研制的新式指南针,以其超高的灵敏度和精准度而闻名,向来不曾出错。
如今在此荒凉之地竟出现了问题,自然令人心生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