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要让黄河重新变清!(2 / 2)
朱允熥当然也不会让所谓的“神学”成为阻碍“科学”前进的绊脚石。
大明科学院和京师大学对宇宙星体的探索已经全面展开。
借助最新研发制造出的望远镜,他们已经对宇宙的奥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而非像从前的司天监那样,仅仅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人间的祸福。
当然,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神权理论”也随之演化。
正所谓,“只要你是胜利者,自有大儒为你辩经”。
只要大明朝廷的权力依然稳固,那些饱学之士自然会发展出全新的“神权理论”,为政权的合法性歌功颂德。
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也永远无法跳出这个框架。
正是因为洞悉这一点,朱允熥才敢毫无顾忌地将“科学”这头猛兽释放出来,任其驰骋。
而不像后世的大清那样,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稳定,强行将诸多科学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导致国家落后于世界。
听到皇帝的严厉训斥,陈铮连忙躬身应诺,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允熥将目光再次投向那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道:“黄河并非自古以来就如此浑浊。《诗经》中曾有记载,言黄河之水‘清且涟漪’。”
“这足以证明,在西周的早期,黄河水依然是清澈见底的。”
他收回目光,重新望向陈铮,道:“你若是不信,回家后可以好好翻阅典籍,仔细考证一番。”
自穿越至此,朱允熥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远超前世。
尤其对古文典籍,更是涉猎颇深。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网络,虽然他身为皇帝,娱乐生活依旧丰富,但与后世那种二十四小时不离手机的生活相比,无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至少,他的碎片化时间不再被无意义的信息填满,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无论是处理政务、享受娱乐,还是潜心读书,他都有更充沛的精力。
在前来巡视黄河之前,朱允熥还特意查阅了相关典籍,因此才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
陈铮连忙应声道:“陛下教训得极是!《诗经·魏风·伐檀》中确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记载。”
“从这些诗句来看,当时的黄河水,确实是清澈无疑。”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黄河水才逐渐变得浑浊。”
“陛下学究天人,才能一语道破。”
“微臣治理黄河多年,竟未曾想到这一层,实在惭愧。”
“微臣回家之后,一定谨遵圣谕,好生读书!”
朱允熥不由得深深看了陈铮一眼。
自己虽然记得《诗经》中有这样一句描述黄河的诗句,但具体出自哪一篇,却已经记不太清了。
陈铮却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是《诗经·魏风·伐檀》中的记载。
论起引经据典、咬文嚼字,自己还真比不上这些传统的读书人。
但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在情理之中呢。
《诗经》乃是“四书五经”之一。
朝堂上的文武官员,有谁不能倒背如流?
自己所读的那些古籍,与这个时代的传统士子相比,确实算不上什么。
不过,朱允熥也并未因此感到尴尬。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己的优势,本就不在于此。
朱允熥没有纠结这一点,而是转移了话题,道:“黄河水之所以浑浊,是因为人类活动破坏了上游黄土高原的植被。”
“植被一失,水土流失便愈发严重,大量泥沙倾入河中,便造成了今日这般泥黄如浆的景象。”
“所以,要让黄河变清,其实也并非难事。”
“只需在黄土高原上广植林木,让那一望无际的秃岭重新披上青翠华裳。”
“树根稳住泥土,便不会再让泥沙入河,黄河之水,自会渐渐澄清。”
他顿了顿,目光掠向远方。
“黄土高原原本是广袤无垠的原始林海,枝叶蔽日,生机勃勃……只是后来,人类的斧锯与火把,将它一寸寸削去。”
“百姓缺粮,只能毁林开荒;缺柴取暖,便四处伐木。”
“年复一年,森林破坏日益严重,大地上的泥沙被水冲下,进入黄河之中,黄河才成了今日的模样。”
“而今,我大明粮仓充盈,粮食足供天下人饱腹有余,而且产量年年递增。”
“取暖有煤,不必再砍伐林木。”
“这正是重种林木、让黄土高原复绿的良机。”
朱允熥心中有数,尽管后世的科技更先进,但让黄土高变绿这件事,却未必能比当下更容易做到,可能反而困难得多。
后世的黄土高原上,人口密集,总数高达一亿以上。
人口越多,对土地依就越重,要想退耕还林便越难推行。
后世虽有退耕还林的政策,但规模和进度都被严格控制,不敢退得太多、太快。
因为后世的华夏,人口太多,人均耕地太少,粮食严重不足。
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保护耕地。
如今的大明,却恰恰得益于人口相对稀疏,还不到后世的十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要大得多。
在朱允熥的“科学”推动下,单位面积的亩产量稳步提升。
即使不考虑任何国外的粮食进口,现如今大明的粮食,也已经不仅仅能满足自身所需,还有大量的剩余。
这时候实行退耕还林,保护水土,反而比后世人地矛盾尖锐状态下容易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