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朱允熥布置!老朱的手段!(1 / 2)
朱允熥略作沉吟,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容疏忽。”
“山东虽有电缆,电报机也已安装了不少,可技术人员还是有限,难免会有纰漏。”
“朕此行,特意携带了保障电报通讯的精干技术人员,此事由他们去办更好。”
“你亲自督办,务必严谨,不能出任何差错。”
他特别强调道:“记住,不能只架一条线,至少要三条以上,确保通讯绝无中断之虞。”
“另外,不仅政务系统要连通,军方的专线,也要一并接入。”
“此次祭礼会树好儒家正统,军中将士,都必须第一时间得知。”
以往此类事,文臣多认为与军方无涉,懒得与军方多说。
但在朱允熥看来,军队将领也是读书人,尤其是新军将士,更是个个能识文断字。
哪怕最底层的士兵,都不例外。
在这个时代,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儒家的影响,他们也同样会关心祭圣的事。
“万世先师”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让军队的将士,都知晓儒家树立了一个正统,是至关重要的。
军政一体,方是帝国长治久安之本。
更重要的,军队的将士虽然读过书,却不管怎么“释经”,更不会去争夺“释经权”。
毕竟,他们读的书,远不及走科举之路的读书人多。
“释经”这种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们。
但他们又会在很大程度上,自觉的维护“正统”。
至于谁是“正统”,他们大多是听大儒的,听朝廷的,听皇帝的。
因此,新学的“正统”地位一旦获得朝廷的背书,大儒站台,皇帝传旨,再通传全军,以后这些将士都会自觉维护。
剩下的保守派文人再怎么跳脚,也无济于事了。
这亦是朱允熥确保新学地位往后都不会动摇的手段之一。
赵瑞连忙俯身,应道:“奴婢谨遵圣谕,必定亲自督办好此事,绝不会有任何疏忽。”
……
图兰帝国西境,,由老朱亲自统领的大明西征军在此扎下营盘。
尽管大明新军战力雄浑,所向披靡,但毕竟是自万里之外前来远征,铁血之师也难免疲惫。
更棘手的是,将士们远离故土,水土不服,气候又酷热难当,将士中染病者接连增多,只得暂行休整。
所幸大明军队的后勤补给一向稳妥,加之与帖木儿达成协议后,帖木儿果然不对大明军队过境做任何阻拦,反而鼎力协助,大批药材得以从大明境内,源源不断的运来。
少量的不足,则就在图兰帝国境内采购补充。
再加上大明军本就配备精良的军医,又在朱允熥主持下,建立起完善的防疫体系,这场疫病很快被遏制,并迅速平息。
趁此空隙,更多弹药与物资也陆续运抵前线。
老朱顺势将营地修缮一新,筑成坚若磐石的堡垒。
毕竟,根据大明与图兰帝国签订的和平条约,即便西征告终,大明仍需在此驻军,维系西陲的秩序与安宁。
因此,将营盘打造成一座坚固防线,不仅是眼下之需,更关乎长远之策。
往后的驻军人数不会有这么多,更需要坚固的营寨防备敌人。
除此之外,还补充了不少粮食。
这其中,大部分并不是从万里之外的大明运送而来,而是从图兰帝国就近补给。
粮食这东西,如果要经过陆路,用人力运送,那耗损就太大了,运输也太困难了。
使用大明宝钞,能从图兰帝国买到他们所有的几乎所有的物资。
尽管图兰帝国不算是多么富饶的国家,但挤一挤,还是能挤得出数万大军所需的粮草的。
反正,图兰帝国的许多贫民,仅仅靠“吃草”就能活。
从图兰帝国采购的粮食,不仅能满足远征军所需,还有不少富余。
老朱下令修建的粮仓,将多余的粮食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不费一兵一卒便令帖木儿俯首称臣、签下城下之盟后,老朱愈发重视利用大明的国际声威。
用朱允熥在电报中说的话,便是:“能用‘软实力’,绝不轻动刀兵。”
老朱不得不承认,如今大明的声势,几乎都是这个孙子一手打造的。
若在自己当年,大明虽也强盛,却绝无这般举世震慑的影响力,人们不会一听大明之名便心生畏惧。
想到这里,他心中多少有几分不忿,但这份倔强并未使他固步自封。
朱元璋向来是个懂得变通的人。
只要是能用的手段,他绝不会放过。
于是,老朱开始大肆利用舆论造势,广布声威,向潜在的敌国施加无形的压力,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须知,在大明铁骑未至之前,帖木儿统御的图兰帝国,横扫四周诸国,威名赫赫,几无敌手。
然而,当大明军旗一现,帖木儿竟然选择了退让,选择了大明缔结盟约。
虽然明面上是“平等友好条约”,可让大明军队从自己国境内过境,还租借军事基地给大明。
明眼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无疑在周边诸国掀起巨浪。
老朱自然更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
他密令属下广散消息,夸耀大明的强盛与宽仁,同时延揽精通各国语言的能人,撰写文章,以滚筒印刷机批量刊行。
这些文告内容,不外乎是谁若与大明为敌,必将迎来覆国之祸。
而若与大明结为同盟,便可获无尽利益,以及永久安宁。
不得不说,这一波舆论攻势,杀伐之气虽不显,却比刀剑更锋利。
没过多久,图兰帝国西陲的几大国度,皆人心惶惶,朝野震动,许多官员迫不及待地提出议和,只为避开与大明西征军的战争。
那将是必输无疑的战争。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也称术赤兀鲁思,乃成吉思汗后裔所建的四大汗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