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天下变革,大典开启!(1 / 2)
这就如同他不让军队经商,种地一样。
军队是战争机器,打仗才是他们的天职。
剩下的事,应该交给政务体系。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正确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熥也越来越感到,大明的人力资源,十分紧张。
眼下的大明,到处都在搞建设,到处都需要人。
雇佣工人干活的工价,已经连续翻了两翻。
即使如此,许多公司仍然招聘不到足够的人手。
尤其是缺少有文化的人。
现在出现的大量工作岗位,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才能胜任的。
这个文化要求,倒也不是很高。
如果用后世的文化水平来衡量的话,大约也就是初中生的水平,甚至更低一些,有后世小学五、六年级的文化水平,就足够了。
能看得懂基本的汉字,能背得出九九乘法表,会简单的算数,就已经算是合格的“人才”,可以胜任大部分的工作。
但就这样的“人才”,眼下大明还真的缺。
不仅缺有此类文化的工人,就连官员都缺。
大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也需要更精密的监管。
以前可以“无为而治”,不闻不问的事情,现在官府机构都得介入。
需要的办事官吏,自然随之激增。
针对这一局面,朱允熥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全盘计划。
他要借着此次祭祀圣人之机,向天下正式宣布,在大明实施六年以上的义务教育。
尽管科技水平与后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凭借辽阔的土地,以及相对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还有大量的海外资源供应,如今的大明,已经彻底摆脱了饿肚子的问题。
人人都能吃得饱饭了。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吃饭不成问题了,那让民众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没有了粮食不足的危机,大明完全负担得起教育孩童的开支。
朱允熥也不希望,大明的孩子,像历史上工业化时期的某些国家一样,大批量的变成童工。
之所以确定为六年,是因为这个时间不长不短,正好合适。
有六年的教育,足够让一个人认识大部分的日常用字,阅读普通的报纸文章,看懂简单的技术资料,懂得基础的四则运算等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无论再培养一个人学习什么技术,都会变得十分容易。
后世由于人人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人们根本不会去想,基础的文化水平,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培养起来的是非常困难的。
泥水匠可能只需要学一年,复杂一点的木匠学三年,汽车修理工人只需要学几个月就能修理汽车,其它的各项技能大抵也是如此。
用一到三年的时间,来学习,便足够了。
可读书识字,却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到成年之后都不认识字,等成年了,再去进行培养他读书认字,会比教他做木匠,做汽车修理,做各种技术活更困难!
困难很多很多!
但孩提时代培养,就会变成一个人的“本能”。
认识字将和会说话一样,成为人人都会,人人都懂的基础技能。
这对大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朱允熥也想过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六年。
基础知识,学六年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现在大明连大学都建了几所,六年之后的后续教育,肯定仍有不少人会参加。
只不过,那就不属于义务教育了。
但有义务教育的存在,这些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更容易招到合格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选择实施六年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原因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此前老朱就在大明建立了惠及全国的“义务教育”。
可实际上,由于受客观环境和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做到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
真正有资格去“公办学堂”读书的,反而大多是一些乡绅弟子。
当然,大家族和豪绅的弟子也不会去,他们看不起这类“公办学堂”,认为教学质量太低,远不如自家私塾。
老朱的“义务教育”,也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还是老朱一意孤行,才勉强推行了下去。
也直到朱允熥掌权,大力改革,大明朝廷有了足够多的钱,原来的学堂,才渐渐有了起色。
朱允熥现在想建立的义务教育,与之前的学堂可不一样。
这是要普及所有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推行义务教育,将需要兴建大量的学堂,需要数不清的老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
这些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推行六年,能大幅降低这些方面的要求。
以后时机成熟了,再慢慢延长就是。
七年,八年,九年……
现在大明的百姓,还秉持着“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每个家庭都生有不少孩子。
以前因为吃不饱饭,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差,生出来的孩子,成活率极低,中途有不少会夭折。
现在不缺吃的了,朱允熥还大力推广更好更科学的医疗卫生技术,诸如接生时的剪刀一定要消毒,倡导百姓们喝烧开过的热水而不直接喝冷水等等。
婴幼儿与孩童的死亡率都直线下降。
一个家有很多孩子,抚养起来自然不易。
短时间内,让这些孩子强制接受六年的教育,大部分家庭还能承受。
更长一点,就非常困难了。
在如今的大明,半大的青少年,大多数就要开始帮着家里干活,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了。
只有少数人能继续脱产念书。
这是目前的现实。
朱允熥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制定国策时,也不会脱离实际。
至于计划生育,鼓励百姓少生孩子之类的,那是肯定不会有那样的国策的。
人口爆炸,就让他爆炸。
大明现在的人口,再翻几倍,也还完全在承受范围内。
后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会自然而然的下来,维持到一个正常更替的水平。
根本无需朝廷去多管。
城市化率变高之后,朝廷要头痛的,恐怕反而是生育率太低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