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踏遍千年长河(1 / 2)
那些往来人影模糊如剪影,身着玄甲的士兵、挎着行囊的商队、摇着蒲扇的老者。
在光影里层层叠叠,像一幅浸了水的千年长卷。
她并未点破辛梓茉那点藏在尾尖绒毛里的小心思——那狐狸方才凑过来时,耳后绒毛泛的粉、尾尖悄悄蹭过她袖口的软。
那找借口不上班的模样,都落在她眼里,只眼尾的笑意悄悄漫开来,像浸了溶溶月光的溪水,柔得能淌进人心底。
连衣袂在风里漾开的弧度,都跟着软了几分。
“我想踏遍千年长河,”她的声音轻缓如天边流云,却带着穿透时光的力量,一字一句落在风里,掷地有声。
“去咸阳宫前的丹陛之下,看始皇帝身披玄甲,腰悬太阿剑,玄色披风被风卷得如展翅的黑鹰。
百官朝拜的山呼声震得殿宇发抖,他却只抬手指向远方,下令‘车同轨、书同文’。
想亲眼看看工匠们连夜赶制标准车轮时火星四溅的模样,看看史官们用统一的小篆在竹简上书写史册时的专注。
看那道命令如何划破战国末年的长夜,让分裂了数百年的华夏大地第一次凝成完整的轮廓。
让‘大一统’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后来的参天大树。
想去长安街衢的杨柳荫下,看汉武大帝站在未央宫的城楼上,目送张骞执节出塞。
看张骞身着使节袍,腰间别着汉节,身后跟着挑着丝绸、茶叶的随从,一步步走出玉门关。
风沙吹皱了他的衣襟,却吹不弯他手中那根缀着牦牛尾的节杖。
想站在戈壁滩上,听驼铃声从远方传来,看商队载着中原的瓷器与西域的葡萄相遇。
看东方的丝绸与西方的香料在驿站里交换。
那些文明交织的星火,在茫茫沙海中燃成不灭的光,慢慢连成一条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
想立于玄武门前的晨雾里,看贞观之治的气象如何融在市井炊烟里。
看天刚蒙蒙亮,酒肆的伙计就忙着卸下门板,胡姬穿着鲜艳的舞裙,在店门口踏着节拍起舞,裙摆旋成一朵盛开的花。
巷口的老槐树底下,几个孩童围在老先生身边,摇头晃脑地诵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穿着青衫的官吏们轻车简从走在街头,弯腰询问菜农的收成,跟卖花姑娘讨价还价。
从那片热热闹闹的烟火气里,读懂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清醒。
读懂他坐在紫宸殿里批奏时,笔下‘轻徭薄赋’四个字里藏着的对苍生的体恤。
想站在汴河岸边的虹桥上,看《清明上河图》里的舟楫往来。
看一艘满载粮食的漕船正准备过桥,船夫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用力拉纤,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淌。
船头的商人穿着锦缎长袍,正与岸边的店家比划着讨价还价,脸上堆着精明的笑。
茶馆的二楼靠窗处,几个茶客正谈天说地,聊着京城的新鲜事,手里的茶盏冒着热气。
从那片鲜活的市井图景里,读懂宋祖‘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衡。
看他握着老部下的手,笑着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为子孙立永久之业’。
不是怯懦,是不愿再让战火纷飞,只愿百姓能在安稳里耕田、织布、做生意。
那份对安宁的渴求,藏在他温和的笑意里,也藏在汴河两岸的万家灯火中。”
她微微侧首,目光似穿透了层层雾霭,望向遥远的盛唐神都,眼底闪过几分敬意。
“更想走进洛阳的紫宸殿,看武皇褪去钗钏,卸下红妆,以女子之身端坐于龙椅之上。
她穿着明黄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指尖划过御案上的奏折,亲手写下‘曌’字。
意为‘日月当空’,那笔触里带着不输给男子的果决。
想看看那道圣旨从御案上发出时,百官的神情:有震惊,有质疑,却最终都化作跪拜的身影。
想看看她推行科举时,寒门士子捧着考卷的激动模样,他们眼里的希望,比殿上的烛火更亮。
想看看她设北庭都护府时,边疆将士挺直的脊梁,他们的呐喊声震得塞北的雪都落得更急。
她用一生证明,‘巾帼不让须眉’从来不是一句空言。
女子也能执掌乾坤,护一方百姓安宁,也能让青史为她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要循着诗卷的脉络,”她的笑意染了几分酒意般的温醇,仿佛已醉在千年的墨香里,连眼底都泛着柔和的光。
“在长安的月下与李白共醉。
看他穿着白衣,长发披散,被风吹得凌乱,却不管不顾,只管举起酒盏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