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句号(1 / 2)
周野正常把自己的锦衣卫的身份告诉了李承儒。
他不担心李承儒会出卖他。
以李承儒现在的处境,一旦周野和海棠朵朵藏在他府上的消息传出去,先倒霉的就是他。
新帝正愁找不到他的把柄呢!
李承儒不是傻子,他按照周野的说法,向朝廷请旨,自愿去镇守东夷城。
叶家也收到了李承儒的亲笔信。
叶流云没有等朝廷旨意,已经自行去找四顾剑的麻烦了。
可怜他身为大宗师,作为这世间武力值最高的几个人之一,本应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被叶家所累和凡夫俗子一般疲于奔命。
其实其他几个大宗师也差不多,四顾剑为了东夷城,苦荷为了齐国,就连五竹,也为了范闲不得不参与到世俗争端成为各方筹码。
新帝果然和周野预估的那样,巴不得李承儒离开他和范闲的角斗场。
但他不会放任李承儒领兵做大。
他当太子多年,和李承泽斗了多年,心机手段一点都不差。
所以他虽然同意李承儒去接收东夷城,却没给李承儒兵权。
李承儒只能带着自己的亲卫前往。
新帝的理由是和齐国的战事正处于重要阶段,没法调兵,且东夷城方向有叶流云这位大宗师相助,不需要太多兵力。
他还要求齐国大公主必须留在京都,说是免得大公主跟着吃苦受罪,实则大公主和李承儒的母亲宁才人都是人质。
……
其他暗卫已经潜伏,周野和海棠朵朵混在李承儒的卫队里,跟着前往东夷城,准备由东夷城回归齐国。
李承儒全程快马,带着卫队三日就赶到了东夷城城下。
可惜还是来晚了。
叶流云挑战四顾剑,两人在城头打了多日,双双力竭而亡。
众多东夷城百姓亲眼目睹,并将两人的比斗编成话本流传各地。
两个大宗师就这样死了,为了各自要守护的人。
明明是世间最强,有了牵挂就自动弱了几分。
四顾剑为了帮助叶流云保住叶家,完成他的心愿,死前承诺了将东夷城交给李承儒。
这样叶流云算是为了庆国而死,新帝对叶家下手就需要另找借口了。
所以李承儒来到东夷城就受到了云之澜等四顾剑徒子徒孙的效忠,很顺利就接手了城防。
李承儒人品也不错,不仅以弟子自居,厚葬了四顾剑和叶流云,为他们立书做传,还立下誓言,誓死守护东夷城。
东夷城的百姓也很满意这位新城主的表现,又听说李承儒有东夷人血统,就更容易接受了。
李承儒自此有了新立场,他没有带着东夷城投靠南庆,也没有向北齐效忠,而是继续四顾剑的作风,在两国之间斡旋生存。
庆国新帝虽然受了放虎归山的窝囊气,却也腾不出手收拾东夷城。
他本想以大公主和宁才人威胁李承儒。
结果北齐突然停止了进一步入侵,透露出要和谈的意思。
这个时候齐国大公主的作用至关重要。
现在是南庆处于劣势,新帝也不敢拿北齐大公主怎么样!
……
周野和海棠朵朵从东夷城顺利回到了齐国。
李承儒之所以痛痛快快地放他们离开,就是为了让他们回去拯救大公主的。
此时齐国的战线也确实太长了,需要巩固战果。
于是周野回国后的第一时间就是通过锦衣卫的快马,向上京奏请,停止战争。
齐国小皇帝其实也早有这个打算,他刚刚亲政,诸事未定,需要稳定!
他也担心上杉虎在前线地位越来越高,难以控制。
现在周野回归,锦衣卫站在他身边,小皇帝有了底气,才正式下旨给上杉虎,让他固守不出,停止外拓。
同时齐国朝廷发出国书,邀请南庆使团来上京和谈。
这里已经体现了齐国的强势,必须是南庆使团来上京,才叫求和。
小皇帝也特别要求,说太后思念大公主,让大公主回国省亲。
这其实就是明着向南庆要人质!
攻守之势已经改变,如果南庆不同意,北齐就会继续南下。
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新帝还是能忍的。
周野和海棠朵朵从边关回到上京,南庆使团已经出发了,齐国大公主也在其中。
在等待的时候,周野和皇帝商量了许多和谈的细节,等南庆使团进入上京,一切几处已成定局。
这次谈判,周野时刻关注,和他刚来时参与的那次和谈,简直是天壤之别。
令人不免唏嘘!
前庆帝虽不是好人,阴狠毒辣,却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他在位的时候,南庆腰板是硬的。
最终和谈结果,不但齐国收复的领土,侵占的南庆一州之地,也绝不归还。
另外庆国必须允许齐国大儒庄墨韩等人,在庆国建立书院,传播齐国文明。
两国之间的生意,也就是周野之前和范闲谈好的那些,也正常执行。
这些是齐国的收获。
东夷城也意外获得了好处,因为两国博弈,东夷城免了灭城之危。
由李承儒代表南庆,大公主代表北齐,共治东夷城。
和谈结束大公主直接去东夷城找李承儒团聚,南庆也没有办法阻止。
这实际上是周野复制了前庆帝的策略。
前庆帝在庆国最强盛的时候有很多机会灭掉东夷城。
什么四顾剑独守东夷城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
实际上只是前庆帝不想灭东夷城而已。
他要利用东夷城做一些他不好明着对北齐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