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鲸落二十年(2 / 2)
5月,《地价税法》正式出台。
前世,紧跟着,在8月份,特别土地保有税在原本地方税法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修正。
地价税的出台和特别土地保有税的强化处于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的初期,因此税负即使不重,也加快了持有者抛售土地。
具体来看,新增土地税负内容包括:1)计税依据是土地价值,税率0.3%(第一年0.2%);2)唯一住宅免税,但超过1,000平征税;3)三大都市圈特定土地征税(保有10年以上);4)遗产税计税依据从市价的50%提升至80%等。
日本房地产从1991年起持续低迷了约22年,最低时东京房价不足历史峰值的一半,日本制造业也因需求减退而陷入困境,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低谷,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而此时的季宇宁,已经从小日子身上捞足了。
拜这两年小日子的股市和楼市所赐,1991年5月,他的麒麟系企业已经几乎相当于一个日本的财团规模了,也就是资产达到上千亿美元了。
这让小季同志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他已经不太关注钱这个东西了,此时他更加关注的,是日本在这两年的应对措施。
在他看来,日本央行选择此时强力紧缩,在时机把握上存在严重失误。1987年全球股灾后,日本应北美要求,推迟加息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导致错过了最佳政策调整窗口。到1989年,泡沫已经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角落,此时采取激进紧缩,无异于对重病患者实施“休克疗法”,是会致死的。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成员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我们高估了经济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资产价格下跌的自我强化效应。”
政策操作的技术层面同样存在严重问题。日本央行在加息节奏把控上过于激进,短短18个月内加息350个基点,且未对商业银行提供足够的过渡期。
同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同时发力,造成政策叠加效应远超预期。日本银行体系因“窗口指导”传统而对央行指令高度敏感,一旦政策转向,银行便全面收缩房地产信贷,甚至对优质客户也大幅提高授信标准。
1991年楼市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的危机应对更是雪上加霜。
当市场最需要流动性支持时,日本大藏省反而在1991年推出两项加重市场负担的税制。地价税(0.3%的持有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同时将短期交易所得税率提高至10%。
这些措施本意是抑制投机,但在市场自由落体阶段推出并实施,直接导致持有成本激增,迫使更多投资者恐慌性抛售。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的研究指出,1991年开始新增税收政策相当于在经济衰退期实施财政紧缩,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应对原则完全背道而驰。
到了5月底,季宇宁的视线,又从日本转回到了国内。
因为国内的江淮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连续长达一周的大暴雨。
季宇宁心里明白,前世1991年国内最大的自然灾害,那个华东水灾已经来临了。
1991年,副热带高压出现了“反常”,比常年早20天即于5月中旬末北跳到北纬20~25度之间,使得江淮地区也提前进入多雨期。这个高压不仅提早北跳,而且强盛稳定,加上1991年5~7月北方冷空气活动也很活跃,频繁地与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从而造成了这一带持续性的大暴雨。
在气象学中,把每年5~7月长江中下游的降雨称为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