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以古非今,灭族(1 / 2)
皇帝丹墀之上,多了两只活灵活现的丹顶鹤。
在朝会的时候,两只鹤就喷出浓香的熏香和烟气,丹墀上的皇帝,就宛如半天的仙人一样,超凡脱俗。
三公九卿对这一对仙鹤真是赞叹不已。那造型、那色彩,那活灵活现的羽毛、熠熠发光的双眼!
这种被国务顾问张诚称作是“景泰蓝”的工艺,比绿松石错金银工艺还要华美!
据说这种工艺只在上郡张村的一个工坊有,既然工艺在张村而不是在寺工,就说明这种器物民间可以使用,不受到“逾制”的职责——当然你别玩大了,搞什么大鼎之类的就行。你配不上那种器型,就别动那个脑筋。
谁不想有一两件皇帝曾经用过的东西呢?同款也行啊!
就有很多人想散朝后找国务顾问巩侯拉拉手,打听一下自己要是定制这么一套,得花费几何。
却听一位侍御史走出来说话:“皇帝胸怀天下,理应克己复礼,这丹墀之上使用熏香无可厚非,只是此物名曰仙鹤,陛下莫非有寻仙长生之意?先皇帝始皇帝陛下,为求长生宠信方士,耗费糜巨,更三次东临沧海访求仙山,令天下军民离心。臣为大秦天下安危故,望我陛下能够克己复礼,远离奸佞,驱逐方士……”
“仙鹤只不过是民间对这种鹤的一个别称,不至于这样上纲上线吧?”张诚不乐意了。我拿这两只鸟就只是来跟皇帝显摆一把,借着朝堂打个广告的,一个鸟又怎么得罪你了?你不要一天借鸟生事!
“臣见微知着,昔年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今陛下席前陈设如此华美之物,精雕细绘,不知靡费几何,一对没有用处的鸟,只怕就会耗费民间百人万人的口粮……”侍御史引经据典,开始了谏言模式。
举别的例子,张诚文化水平低,可能不知道,但是箕子这个段子太有名了,前两年韩信又去把箕子所建的那个朝鲜国收复回来,这段什么用象牙筷子就要亡国灭种的罐头嗑,张诚是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
说的是皇帝你现在开始使用华美之物,以后一定会变得奢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您就应该学着大禹那样的,光膀子穿短裤,跟臣下一起在工地上挖土。
这些大臣,自己都不愿意过那样的生活,却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皇帝,你不学大禹就是桀纣一样贪恋奢靡的昏君。
“你刚才说的箕子?莫非你要学箕子吗?”张诚问。
“孔子称颂:箕子乃是殷末三贤,正是我辈榜样!”侍御史韩朋朗声说,似乎这一刻自己的人格忽然高大了起来。
靠近皇帝的一根大殿柱子后面,叔孙通频频点头。这说法倒是符合儒家经典,此人乃是同道中人!
“你说的箕子,是不是那个国破之时不肯共赴国难,国破之后和周武王勾勾搭搭,远遁朝鲜开国割据,后人传承四十余代却始终不肯入中原拜见天子,见我大秦天兵其王居然不恭,保留人殉陋俗千年不改的那个箕子?”张诚问。
箕子嘛,最多算是个商末周初的清醒人、有点学问但是不多。说他是什么忠臣义士……那是万万算不上的!
“你说箕子是你的榜样,你欲效法箕子,海外封王吗?”张诚慢慢的说,一字一顿,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张苍那微阖的双眼都睁开了,精光直射。平时不读儒家书籍,以工匠之辈自诩的张诚,怎么谈起学问来了?讲起历史来了。
哦,是因为这个小御史矛头指向张村的那个景泰蓝了是吧?当庭指斥皇帝接受了这对仙鹤的礼品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