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仙山在哪里?(1 / 2)
张诚伶牙俐齿,说山的那面海的那面必定有未被大秦人民发现的海外的土地和岛屿。
这种蛊惑君王的话,公孙尼子是听不下去了。
有人还在问:“仙山在哪里?”张诚还在卖弄自己这两面瞎学的一些一鳞半爪:
“古人并没有如我们一样清晰的计数测量的方法,所陈述的地理也许有所偏差,不过根据典籍,根据海外来的客商所传言的内容,我相信在南海之南、东海之东,都有广袤的大陆,虽然从我们角度看,这些广袤的大陆四面是水,仿佛是海岛仙山,但是从这些岛上看,我们大秦也是四面环海,又何尝不是他们眼中的仙山呢?”
“在古人所撰的《大荒南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张诚边说边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只袋鼠的侧影:“就是这个样子。按照大荒南经所说的方位,从番禺向南,大约万里之遥,就可以到达这个岛屿,根据我在典籍中所查到的蛛丝马迹,这篇岛屿就生长了无数珍稀异兽,和自由之民,还有金银铜铁的矿藏……”
“张诚,什么大荒南经!那是山海经吧?此书荒诞不经,岂可作为证据?”公孙尼子已经忍不下去了。
“公孙先生,《山海经》三万余字,已经比论语和《道德经》的字数还要多了,上古篇章传承不易,如果是荒诞不经,谁又会费劲心力去写这样的文字呢?如果是荒诞不经,这三万多字又何以从上古传承一直至今呢?”张诚道。
张诚继续举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有小人,名曰焦侥(音jiāoyáo)之国’。孔子曾经说过:‘焦侥氏长三尺’,可见孔子都是采信这部书的。”
到了大秦,张诚对本地文化学术的了解,掌握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问需要引经据典,尤其对儒者来说,如果你能引用的内容来自孔子,那基本上就算是来源有据,证据严谨了。至于是不是有物证,能不能经得起推敲,那不重要。
至于僬侥国是不是指的就是澳大利亚曾经存在过的矮小人种,孔子又从何处得知僬侥的存在?那不重要。
“我曾经有机会研读蒙恬南征军文化署的报告资料,这些资料里有关于海外商人携带的消息,很多对话都声称,在番禺以南,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岛屿。岛屿上有珍贵的树木和香料,也有各种珍禽异兽和美味的果实。有黑色皮肤的人。在所有这些岛屿的最南方,则是一块神秘的大陆。这块大陆四面环海,如同汪洋中的仙山。这座仙山之上,有无数无法理解的动物。有一种动物就如同我所绘画的这样,它们的幼子就生活在他们肚腹之中,探出头来。”
“这块大陆土地赤红如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有海客带来矿石,敲碎以后发现几乎都是铁——这种铁并非是台天上的陨铁,而是埋藏在地下的岩石……”
蒙恬有点迷惘:“文化署还有这些报告?我怎么不知道?”
随蒙恬南下的文化署,采集了无数信息情报,但是呈送到蒙恬手中的,主要还是军事相关的内容,至于番禺以南海中岛屿和岛国的信息,因为蒙恬并没有出海征服的计划,所以大半被蒙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张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信息,由于张诚在阅读时带了目的,特别关注南海地区和更南的大陆分布的情况,才能从浩渺的文档中,摘抄出有限的一些字句。
再加上从山海经中找到的,牵强附会的一些句子,拼凑出来一个在番禺以南一万里的一个海上仙山。
不过,随着韩信组织建造了使用蒸汽机的楼船,让这个被张诚称为“瀛洲”的澳大利亚,其实也没有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