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东方的海洋(1 / 2)
向东的探险船队,一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绕过倭岛继续出发,一直向东行驶。另一个方案是从番禺出发,一直向东。
这是一个特别浩瀚的海洋。或者说,这是一个特别空旷的海洋。
向东航行的探险船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陆地和岛屿,船只前进一万里,仍然一无所获,而无线电信号已经衰弱到极为可怜的水平。不得不在船上放风筝,把天线拴在风筝上,扯上一根长长的漆包线,来实现信号放大和接收。
风筝天线是一种在远洋使用的无奈的手段。不过海上经常会有风。风筝可以升高到一里地甚至更高的地方,信号就有可能被更好的传达出去。
巩侯提出过一个设想,说是地球表面有一个可以反射无线电波的气层,信号遇到这个气层就会反弹出去,所以哪怕航船绕到了地球的另一面,也能通过无线电实现通信。只不过,因为距离远,信号会有衰减,会变得相当衰弱。
东方航线的风筝天线,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猜想。
但是越往远去,信号也就越衰弱,甚至都无法和番禺取得联系了。
这个时候,在夷州岛上的那个巨大的天线塔就产生了作用,夷州岛在大海之中,和东方航船的距离更近一些,也更容易捕捉到来自航船的信号。
所以这个时候,军部就下令,准许夷州岛无线电发射塔可以分担一部分番禺海事局的工作,通过夷州岛可以接收来自各个方向上航船的信号,夷州岛有义务记录下这些电文,并转发给番禺海事局。
太尉韩信认为,随着大秦水师和商船探险越走越远,大秦有必要建立起一个遍布全国和海外领地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海上的通信可以用接力的方式进行传递,就好像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第一个接收到信号的通讯站,把接收到的消息接力传递到下一个通讯站,直到传至长安城。
这一建议得到了巩侯的支持和皇帝的赞赏,身居深宫的皇帝,最担忧的就是和远方的臣子失去联系。就好像大秦末年,赵佗主动切断了和朝廷的联系,岭南就成为一个暗区。
无线电信号塔的技术,就此形成标准,向探险的海船公开。规定了大秦的海外探险,设定任何永久性的定居点,就需要根据等级,建立不同的无线电信号塔,以确保和朝廷的联络。
信号塔的技术公开,无线电发报机的技术却没有公开,至今这种发报机仍然只有张村的一个校办工厂可以生产。购买发报机必须要在军部申请和备案,张村校办工厂按照军方批文交付对应规格的发报机,大体上,水师使用的发报机功率更大,商船使用的发报机功率就要小一些。船用发报机功率和体积都大,而陆地上使用的发报机则向着轻便的方向发展。
向东的航船,航行超过一万里却一无所获,船长们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结果得到的却是来自长安的丞相张苍和巩侯张诚联名发出的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