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百业待兴(2 / 2)
就连素来持重的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也面露忧色:“伪唐如今与我朝接壤数千里,西起蜀口,东至大海,防线漫长。其水军尤擅舟师,不可不防。”
枢密副使沈义补充道:“确如诸位将军所言,此獠已成心腹之患。更兼彼在南方推行所谓新政,聚敛民财以充军资,假仁假义以收人心,其志非小。”
赵匡胤看向一魁梧将领道:“曹将军。”
“臣在。”
武信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曹彬应声出列。
“命你总揽淮西、襄阳一线防务,各州兵马,皆需勤加操练,加固城防。沿淮州县,广设寨堡,多造战船。一应军需,由三司优先调配。”
“臣,领旨!”曹彬沉稳接令。
“此外。”
赵匡胤看向薛居正与李处耘:“与辽交涉之事,由枢密院会同三司细察,战马、铁器能多换一分,便是一分。然需牢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朝会至此,基调已定。
面对南方骤然崛起的强大邻居,赵匡胤无奈选择了稳妥的策略,暂避锋芒,内修政理,外固边防,同时不放弃从北方获取战略物资的机会,寻找战机。
毕竟当前的唐、宋两国,治下百余州,人口超五百万的大国,一旦发动战斗,都需要数年之战,才可能有胜负。
退朝的钟声响起,文武百官各怀心思躬身退出大庆殿,赵光义心有不甘,想着要继续笼络大臣,说服哥哥,与辽国达成更加深入的合作。
新唐与大宋之间,那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无形的压力已然骤增
潭州城皇宫中,夜深烛明。
御书房内,李从嘉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将一份关于蜀中请求拨付钱粮以安抚流民、修复水利的奏章轻轻放下。
他长吁一口气,眉宇间凝聚着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重。
一统南方,疆域万里,带来的不仅是无上荣光,更有如山压顶的千斤重担。
连年大战,虽缴获颇丰,但大军征伐、赏赐功臣、抚恤伤亡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
原本充盈的国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空虚下去,而新归附的蜀地、岭南等地,或因战火摧残,或因旧政积弊,民生凋敝,正亟待中央输血救济,这无疑使本已吃紧的财政雪上加霜。
“湖广熟,天下足……”
他低声念着这句预示未来的谚语,目光落在摊开的舆图上。
唯有大力垦荒,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与稻种,方能从根本上广开财路,充实仓廪。
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得力的基层官吏去推行。
政令的执行终须依靠人才。
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东南沿海需设市舶司管理海贸,大小百余州需重新厘定田亩户籍,各处需兴办学堂推广教化,水利工坊需能吏督办……千头万绪,纷至沓来。
李从嘉深切地感到,手中可用之才,尤其是既能领会他新政意图、又有实干之才的官员,实在是少之又少。
李从嘉揉了揉额头道:“需科举,选拔些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