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以此残躯,共筑国门(2 / 2)
“刘老将军!您是我大唐柱石,末将敬佩万分!请您安心静养,守城之事,有末将与崇赞贤侄在,必竭尽全力,寸土不让!”
“定叫那宋军,在这淮河岸边,在这寿州城下,碰得头破血流,休想残害我江南一草一木!”
刘仁赡看着眼前斗志昂扬的将领和儿子,脸上泛起神采,
他挣脱亲兵的搀扶,枯瘦却异常坚定的手紧紧抓住冰冷的城垛,意志却如身后这寿州城墙般巍然挺立。
他目光如炬,扫过城上每一位将士的脸庞,声音沙哑却如同洪钟,一字一句,清晰地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身后,是万千黎民,是父老乡亲,是我大唐每一寸不容践踏的疆土!”
他猛地咳嗽几声,缓过气,声音愈发激昂,带着一种视死如归的决绝:
“此身可捐,此志不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自濠州至光州,淮水一线,凡我大唐旌旗所立之处,皆当化为铁壁铜墙!”
“诸君,且随老夫,以此残躯,共筑国门!”
这番话语,如同在肃杀的空气中点燃了一把烈火,带着老将军一生的忠勇与赤诚,荡气回肠,让闻者无不动容,血脉贲张。
江风呜咽着掠过城头,卷动着“唐”字大旗,猎猎作响。
淮水之上,阴云低垂,一场决定国运的惊天大战,已然箭在弦上。
随着宋军主力营寨在淮河北岸如同瘟疫蔓延般铺开,战争的序曲早已由最前线的哨骑用鲜血谱写。
双方的轻骑兵在广袤的沿河平原、丘陵林地间,展开了残酷而无声的猎杀。
几乎每一天,都有失踪的斥候再也未能归营,他们的战马有时会独自跑回,鞍鞯上沾满暗红的血渍。
江面上的试探也迅速升级。
从最初单薄的舢板互相窥探,很快演变成小队战船的激烈碰撞。
弩箭带着火光划过水面,拍杆砸碎船板的巨响与落水者的呼救声,打破了淮河往日的宁静。
被俘的船员极少,胜利者往往毫不犹豫地将失败者连同他们的船只一同送入冰冷的江底。
这种压抑的、步步紧逼的窒息感,终于在三月末的一个清晨,于寿州西北的屏障,八公山脚下,爆发成一场惨烈的局部战斗
淮河的平静被彻底打破,随着双方哨骑在沿岸林地、滩涂间以性命进行的残酷绞杀,小规模的冲突迅速升级。
这一日。
宋军先锋悍将米信,敏锐地发现了一处唐军布防相对薄弱的浅滩。
他亲率三千精锐步卒,趁着黎明前的最后黑暗,悄无声息地渡过了淮河支流,意图如同尖刀般插入八公山侧后,袭扰乃至夺取山下的支撑县城,威胁寿州主城侧翼。
然而,天不遂人愿。
唐将刘永谅,寿州支柱刘仁赡的义子,正率麾下两千寿州团练使兵卒沿预定路线巡防。
这支团练虽非禁军精锐,却多是本地子弟,保家卫土之心炽盛,且深受老将军刘仁赡风骨影响,纪律严明。
两军在一处名为“野狼谷”的入口突然遭遇。
双方几乎是同时发现了对方!
视野从林间豁然开朗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随即被凌厉的杀机撕碎!
“敌袭!”
唐军前哨的惊呼与宋军发现的唿哨几乎同时响起。
“结阵!弩手上前!”
刘永谅反应极快,声如裂帛,瞬间压下了麾下初逢大战的些许慌乱。他深知己方兵员素质或许不及对方,但凭借地利和阵型,尚可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