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舌癌 - 古方焕新机日常养生护理(1 / 2)
舌癌-古方焕新机及日常养生护理
午后,阳光透过医馆的窗户,斑驳地洒在地面上。一位肠癌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他的脸上满是病痛带来的疲惫与无奈,每一步都显得虚弱而沉重。
张仲景师傅快步迎上前去,和声细语地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随后将我拉到一旁,结合患者的病情分析
中医舌癌辨证诊疗全析及案例实践
一、医馆初诊:阴云笼罩的午后
仲秋午后,梧桐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阳光透过医馆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投下斑驳光影。我正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抄本,忽闻木门“吱呀”一声,抬眼便见一位面色苍白的老者被家人半搀半扶着迈入门槛。他蜷曲着身子,右手始终按在右腮,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每一步都伴随着隐忍的颤抖——这是典型的舌部肿瘤患者体征,与三日前师傅张仲景提及的“舌岩”病案极为相似。
“刘师傅,先扶老人家到竹椅上。”张仲景放下手中的《黄帝内经》,快步迎上前。他的白大褂在疾走中带起微风,腰间悬挂的玉衡佩饰轻响,这是他多年诊治肿瘤病的习惯,以玉之清凉镇定心神。患者坐下时,我注意到他右侧舌缘外翻,溃烂处渗出淡红色黏液,气息中夹杂着腐秽之气,正是《外科正宗》中记载的“舌疳”重症。
待患者稍稳,张仲景示意我取来纹银诊脉盘。“老人家贵姓?这溃烂从何时起的?”他的声音如春日溪水般和缓,拇指轻轻按在患者寸口,目光却始终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是他问诊时的“望神”之法——神者,气血之主也。
“姓冯,桂英。”家属代为回答,“两年前舌头痛,以为是上火,谁想越来越重……”说到此处,患者突然发出含混的呻吟,右手食指反复摩挲着右腮,张仲景顺势翻开她的口唇,借窗棂折射的光线细观:舌缘溃疡面约1.5×0.8厘米,边缘如锯齿状隆起,中心凹陷处覆有灰黄色腐苔,触之坚硬如岩石——这正是《医宗金鉴》中“舌岩”的典型表现,因其形若岩石而得名。
二、七诊合参:抽丝剥茧探病机
(一)问诊:追根溯源察先机
张仲景问诊如断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溃烂初起时,是灼痛还是钝痛?晨起口苦否?夜间是否盗汗?”患者家属告知,最初只是进食辛辣时刺痛,渐渐发展为持续性灼痛,近月来每日凌晨烦热盗汗,小便短赤如浓茶。这些症状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早有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心火亢盛则灼津为痰,痰火互结乃成肿物。
(二)闻诊:声息之间辨寒热
患者开口时,声音嘶哑如砂纸摩擦,气息中带着焦臭——此为心胃火毒上攻之象。张仲景曾教导:“声者,气之应也。”正常舌体转动灵活,言语清晰,今见舌体活动受限,发音含混,正是肿物阻塞经络,气血壅滞所致。凑近细闻,口臭秽浊而非酸腐,印证了“热毒蕴结”的判断,与《疡科心得集》中“舌疳多由心脾火毒”的论述不谋而合。
(三)望诊:五色五形定病位
1.舌体望诊:溃疡面暗红如凝血,边缘隆起处呈青紫色,符合《辨舌指南》中“瘀热互结则舌边青暗”的记载。肿块表面凹凸不平,状如杨梅,此乃“毒邪积聚,血肉腐败”之征。
2.整体望诊:患者两颧潮红而不泽,为阴虚火旺之象;指甲色淡而根部青斑,提示营血不足兼血瘀;舌苔黄腻覆盖舌中,根部苔厚如积粉,正是《温热论》中“湿热夹毒,阻滞中焦”的典型表现。
(四)脉诊:寸口寻踪明虚实
张仲景以三指齐下,取浮中沉三候:“右寸脉数而有力,心胃火盛;左尺脉细如游丝,肾阴亏虚。”细数脉交相并见,正合“本虚标实”之病机——肾阴不足为本,心胃热毒为标,此与《景岳全书》中“癌瘤之作,多由素虚”的理论相合。脉管中指尖触感如细沙过筛,提示阴液亏虚已至精微不固。
(五)面诊:五色主病参西东
患者面部呈现“黧黑而垢”之色,张仲景指出:“黑色属肾,晦暗为病。”两颊青灰斑片沿胃经分布,正是“土虚木乘”的征象——脾胃虚弱,肝木乘虚犯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目眦赤丝缠绕,为心火上炎之兆,诸症合参,病位虽在舌,病机却涉及心、胃、肾三脏。
(六)触诊:指下乾坤辨顺逆
以消毒棉签轻触肿块,患者痛甚而缩舌——此为“拒按”,属实证。肿块基底固定,推之不动,边界不清,符合《外科证治全书》中“岩症边界模糊,根脚散漫”的特征。触诊颈部淋巴结,右侧颔下可及黄豆大小结节,质硬无痛,提示毒邪已随经络流注,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虚邪之中人……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七)尺肤诊:尺部润燥察津液
触摸患者前臂内侧尺肤,干燥如枯树皮,毫无滑润感——此为“尺肤涩”,《黄帝内经》云:“尺肤涩者,风痹也。”此处引申为阴液枯竭,不能濡养肌肤,与脉诊“细数”、望诊“舌干”形成完整辨证链条,确认患者已现“阴虚津亏”之候。
三、辨证求本:心脾毒炽,肾阴耗伤
待七诊完毕,张仲景引我至书案前,以狼毫蘸取松烟墨,在毛边纸上疾书:“舌岩一症,《外科正宗》谓‘由心脾郁火所致’,然观此证,心火亢盛灼津为痰,脾失健运聚湿成毒,肾阴不足无以制火,三者交结,乃成斯疾。”他搁笔转身,目光落在墙上悬挂的《扁鹊仓公列传》画像:“昔仓公治舌痈,以凉心脾、解热毒为要,今虽病深至岩,仍当遵此大法,兼以滋阴散结。”
(一)病位在舌,根在五脏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又为“足少阴肾经”夹舌本。患者年逾六旬,肾气渐衰,复因长期忧思过度,致心脾两伤:心火亢盛则舌体灼痛,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火互结于舌缘,日久血肉腐败,形成溃疡肿物。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言:“舌疳,心脾毒火所致,初如豆,次如菌……甚则蔓延腐烂。”
(二)病机关键:阴虚、热毒、血瘀
1.阴虚为本:患者盗汗、尺肤干燥、脉细数,皆为肾阴亏虚之象。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阳独亢,形成“水不济火”的病理状态。
2.热毒为标:心胃火毒上攻舌体,灼腐肌膜,形成溃疡。《诸病源候论》云:“肿结赤痛,溃成脓者,谓之痈;久而不愈,肉腐为脓,变为岩。”此处“岩”即癌肿,乃热毒久蕴,腐肉成瘀所致。
3.血瘀为变:肿块坚硬、边界不清、舌边青暗,皆为瘀血阻滞之征。热毒煎灼津液,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毒互结,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四、古方新用:复方配伍显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