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唇癌》诊疗探秘(1 / 2)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唇癌诊疗探秘
在华夏医学五千年的浩瀚星河中,现代医学语境下的癌症,与传统中医典籍里的痈疽病症,恰似同源分流的双生河流,在病理机制与诊疗思维上暗通曲径。东汉医圣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虽成书于千年前的竹简之上,但其构建的辨证论治体系,却如穿越时空的智慧灯塔,为后世解读恶性肿瘤的奥秘提供了重要指引。唇癌,作为口腔恶性肿瘤的典型代表,其临床症状与中医古籍记载的“唇菌”“反唇疔”高度契合,透过真实医案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医学思维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张仲景理论视角下癌症与痈疽的关联
张仲景一遍为患者诊断一边为为详细讲解。
(一)病因病机同源性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经典论断,将疾病成因精妙归纳为内因、外因与不内外因。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对癌症发病机制的认知形成奇妙呼应:长期的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外感邪毒等因素,既是引发痈疽的关键诱因,也是现代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推手。
以唇癌为例,嗜食辛辣炙煿、长期吸烟酗酒的不良饮食习惯,犹如无形之火,持续灼烧脾胃,致使脾胃积热;而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状态,情绪抑郁不畅,则易引发肝郁化火,灼伤体内阴津。当这些内邪与外界环境中的毒邪相互勾结,便会在体内形成热毒瘀结之症。这与《灵枢·痈疽》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对痈疽成因的描述,可谓异曲同工。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情志失调成为普遍现象。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同阴霾笼罩心灵,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日久,便会化火生热,火势上炎,灼伤人体阴液,打破体内阴阳平衡。与此同时,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的过度摄入,以及烟酒的长期侵蚀,对脾胃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一旦运化失常,水湿便会内停,郁久化热,形成湿热毒邪。这些湿热毒邪在体内积聚,沿着经络上扰头面部,尤其是嘴唇这一“脾之外候”的部位,逐渐诱发唇癌。
此外,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空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紫外线辐射等,都可作为外感邪毒侵入人体。这些邪毒潜伏于体内,等待着人体正气虚弱的时机,与内在的湿热毒邪相互勾结,共同推动唇癌的发生与发展。
(二)辨证论治共性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体系,犹如精准的导航仪,指引医者透过纷繁复杂的症状表象,探寻疾病内在的深层病机。在唇癌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溃烂流水、疼痛牵引头面等症状,在中医眼中,正是局部痈疽发展至重症阶段的典型表现。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信息。观察到患者嘴唇肿大如覆杯,切口处翻花溃烂,这不仅是局部气血壅滞、腐肉成疽的直观体现,更是体内热毒炽盛、气血瘀滞的外在反映;右颌下淋巴结肿大,则是痰瘀互结于经络的有力证据。通过观察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表明体内热盛且阴液已伤;脉弦细带数,进一步印证了阴虚火旺、毒滞血瘀的病机。疼痛牵引头面,说明病变已经影响到经络的正常运行,正所谓“不通则痛”。这些看似孤立的症状,在中医辨证思维的串联下,形成了完整的病机链条。
基于准确的辨证结果,中医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阴伤热炽的情况,采用养阴清热之法;对于毒滞血瘀的病机,则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策。这种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够精准把握疾病本质,还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疗,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
二、唇癌案例的中医辨证诊断
(一)四诊合参分析
1.望诊:患者唇肿大如覆杯,切口处翻花溃烂,呈现出气血壅滞、腐肉成疽的典型征象;右颌下淋巴结肿大,揭示痰瘀互结于经络;舌质红、苔薄黄,直观反映出体内热盛伤阴的状态。当医生第一眼看到患者嘴唇肿大如倒扣的茶杯时,便能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气血运行严重不畅,在局部大量积聚的结果。气血长期壅滞,无法正常滋养组织,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组织腐烂,形成痈疽。切口处翻花溃烂,更是热毒炽盛到极致,腐蚀肌肉的有力证明。右颌下淋巴结肿大,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是痰湿与瘀血相互纠结,堵塞经络,致使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在局部形成肿块。而舌质红、苔薄黄,这是体内热邪亢盛,同时阴液已被灼伤的明显表现,犹如干涸的河床,在烈日的炙烤下失去了往日的润泽。
2.闻诊:溃烂部位散发的秽臭气味,如同警报信号,是热毒蕴结、肉腐成脓的典型特征。这种特殊的气味,源于热毒在体内不断积聚,导致肌肉组织腐烂化脓。通过闻诊捕捉到这一气味信息,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如同侦探通过线索追踪真相,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问诊:患者主诉进食困难、疼痛牵引头面,结合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短等症状,犹如拼图般拼凑出完整的病机画面。进食困难是由于唇部病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功能;疼痛牵引头面,表明病变已经波及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这些都是热邪灼伤津液的直接表现。津液如同人体的“润滑剂”和“冷却液”,一旦被热邪大量消耗,口腔便会失去滋润而感到干燥,肠道也会因缺乏濡润而导致大便干结,尿液则因津液减少而浓缩变黄。此外,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高度吻合,进一步揭示了病变与脾胃积热之间的密切关联。足阳明胃经从面部经过,尤其是嘴唇部位,脾胃积热会沿着这条经络上炎,引发嘴唇部位的病变,如同火苗顺着干柴蔓延。
4.脉诊:弦细带数之脉,犹如暗藏密码的信号,蕴含着丰富的病机信息。弦脉在中医诊断中常主肝病和疼痛,提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细脉表示阴虚,意味着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充分滋养脉络,导致脉管变细;数脉则主热,说明体内热邪亢盛。综合脉象分析,患者的证型为阴虚火旺、毒滞血瘀,这与其他诊断信息相互印证,为准确辨证提供了关键依据。
(二)证型判定
综合四诊收集到的信息,本案最终辨证为阴伤热炽,毒滞血瘀。患者年逾六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正气逐渐衰弱,这是自然的生理规律。加之此前接受手术治疗,虽切除了局部癌肿,但也不可避免地耗伤了大量气血,进一步加重了阴液亏虚的状况。阴液亏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阴液具有滋养和制约阳气的重要作用,阴液不足,阳气便会相对亢盛,形成虚火。而局部癌肿迅速发展、溃烂疼痛等症状,则是热毒与瘀血相互搏结的外在表现,这是疾病的标象。本虚标实的病机在恶性肿瘤中极为常见,如同冰山,表面可见的症状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深层的正气虚弱才是隐藏在水下的庞大根基。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兼顾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既要补充阴液、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又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除热毒和瘀血对机体的损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