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老员工其实很有用(2 / 2)
企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共识”——对价值观、目标、做事方式的一致认同,而老员工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老员工不仅是企业文化的“见证者”,更是“践行者”。他们经历过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关键阶段,深刻理解“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底线是什么”。例如,一家强调“客户第一”的企业,老员工会本能地在决策中优先考虑客户体验,这种习惯不是靠制度强制,而是靠多年的文化浸润形成的自觉;一家重视“团队协作”的企业,老员工会主动协调跨部门矛盾,因为他们知道“内斗会拖垮所有人”。
当企业规模扩大、新员工增多时,老员工的“传帮带”能让新员工快速融入文化——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示“正确的做事方式”,比HR的培训课更有说服力。这种文化的一致性,能确保企业在稳步上升中“不跑偏”,避免因价值观混乱导致的方向摇摆。
四、资源沉淀:撬动增量的“老根基”
稳步上升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做加法”,而老员工积累的资源是撬动增量的重要根基。
老员工手中往往握着两类核心资源:
-外部资源:多年积累的客户关系、供应商人脉、行业圈层。这些资源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基于信任的长期联结。例如,老销售与合作10年的客户之间,可能一个电话就能敲定新订单,而新销售要建立这种信任,可能需要3-5年;老采购与供应商的默契,能在原材料涨价时争取到更优的付款条件,这是新采购难以快速实现的。
-内部资源: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掌握。比如,某个流程的“潜规则”(如“向财务部提报销要避开月末”)、某个老领导的工作习惯(如“汇报时先讲结论”)、某个历史项目的“隐藏经验”(如“上次做活动时,XX渠道转化率最高”)。这些“不成文的智慧”无法写进手册,却能显着提升工作效率,帮企业在稳步上升中“少走弯路、多占便宜”。
五、对“稳步”的精准理解:不冒进,也不保守
年轻员工可能更擅长“冲刺”,但老员工对“稳步上升”的节奏把握更精准——既不盲目冒进,也不故步自封。
他们知道企业的“能力边界”:哪些目标是“跳一跳够得着”的,哪些是“超出当前实力”的。例如,当老板提出“半年内拓展3个新市场”时,年轻员工可能热血沸腾地接下任务,而老员工会冷静分析“现有团队能否支撑3个市场的运营”“资金链是否扛得住前期投入”,避免企业因“贪多”导致资源分散;反之,当团队因“求稳”陷入保守时,老员工又能基于经验判断“哪些领域是安全的突破点”(如“我们曾在XX领域有基础,现在可以再试试”),推动企业在稳步中找增量,而非停滞不前。
这种“既懂谨慎,又知进取”的平衡感,恰恰是稳步上升的企业最需要的——既不会因冒进摔跟头,也不会因保守错失机会。
结语:老员工是“稳步上升”的“压舱石”
当然,这并非否定年轻员工的价值——他们的冲劲和创新是企业“突破增长”的引擎。但在“稳步上升”的阶段,企业更需要的是“稳”:稳定的节奏、可控的风险、凝聚的共识、高效的执行。而老员工的经验、稳定性、文化传承力和资源沉淀,正是支撑这些“稳”的核心要素。
真正成熟的企业,懂得在不同阶段用好不同特质的员工:冲刺时倚重年轻员工的“闯”,稳步时信任老员工的“稳”。毕竟,能走得远的企业,从来不是只靠“速度”,而是靠“平衡”——而老员工,正是这种平衡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