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减肥1(2 / 2)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营养学会普遍建议,健康减重的速度为每周0.5-1公斤。这一标准的制定基于两点:
-脂肪代谢的生理极限:人体每天最多能分解约0.5公斤脂肪(约4500大卡热量),但这需要极严格的热量控制和高强度运动,且难以长期维持。更现实的是,每周减少0.5-1公斤体重(其中约70%是脂肪,30%是水分和少量肌肉),既能保证脂肪的有效消耗,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肌肉流失和代谢损伤。
-可持续性:过度追求快速减重(如每周减2公斤以上)往往需要极端节食(每天摄入热量低于1000大卡),这种方式会触发身体的“饥荒应激反应”——降低基础代谢、升高饥饿激素(胃饥饿素)、降低饱腹感激素(瘦素),导致后期难以控制食欲,极易反弹。
以减掉30斤(15公斤)为目标,按每周减0.5公斤计算,需30周(约7-8个月);按每周减1公斤计算,需15周(约4个月)。这个时间跨度看似漫长,但正是身体适应变化、养成习惯的关键,也是避免反弹的核心前提。
2.能量消耗的构成:不止“运动”,还有基础代谢
要合理设计热量缺口,首先需要了解身体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部分组成: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简单说就是“躺着不动也会消耗的热量”)。基础代谢占每日总消耗的60%-70%,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受年龄、性别、体重、肌肉量等因素影响——肌肉量越高,基础代谢越强。
-食物热效应(TEF):指进食后身体消化、吸收、代谢食物所消耗的热量,约占总消耗的10%。其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高(约30%),碳水化合物次之(约5%-10%),脂肪最低(约0%-3%)。
-活动消耗(AE):包括刻意运动(如跑步、健身)和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做家务),占总消耗的15%-30%,个体差异较大。
举例来说,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基础代谢约为1600大卡/天,食物热效应约200大卡,日常活动+运动消耗约500大卡,总消耗约2300大卡。若想实现每周减0.5公斤(需每天创造约500大卡的热量缺口),则每日摄入热量应控制在1800大卡左右。
关键结论:要想成功减重,其核心要点在于“在确保基础代谢保持稳定的前提之下,创造出一个合理的热量缺口”,绝对不能盲目地去节食。因为过度节食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这反而会使得后续的减重过程变得更加艰难;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力量训练等方式来增加肌肉量,那么就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让身体变得“更能消耗热量”。
3.体重与体脂:为什么“减脂肪”比“减体重”更重要?
许多人在减肥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上,而对“体脂率”这个至关重要的指标视而不见。体脂率,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脂肪重量与总体重的比值,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身体内脂肪的含量。
打个比方,假设有两个人,他们的体重都是70公斤。其中一个人的体脂率为20%,那么他身体内的脂肪重量就是70×20%=14公斤,肌肉重量则是70-14=56公斤;而另一个人的体脂率为30%,他身体内的脂肪重量就变成了70×30%=21公斤,相应的肌肉重量就只有70-21=49公斤。
尽管这两个人的体重相同,但由于体脂率的差异,他们的身体外观会有明显的不同。体脂率为20%的人,由于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少,肌肉比例较高,所以看起来会更瘦一些,身材也会显得更加紧实;而体脂率为30%的人,由于体内脂肪较多,肌肉相对较少,可能就会给人一种臃肿、松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