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国子监里藏锋芒,探亲途中遇乡情(2 / 2)
柳妃笑道:“娘娘亲自去,或许能劝劝他。那孩子本性不坏,就是被仇恨困住了。”
次日,苏婉带着一篮亲手做的糕点,来到国子监。周明正在给学子们讲解《孙子兵法》,看到苏婉,连忙让学子们自习,引着她到偏厅说话。
“娘娘怎么来了?”周明笑道。
“来看看敖风同学的情况。”苏婉将糕点放在桌上,“周博士,他是不是很抵触?”
周明叹了口气:“这孩子聪明,一点就透,就是心思太重。昨日讲《大同篇》,他虽没说话,却在纸上写满了‘国破家亡’四个字。”
正说着,敖风从讲堂出来,见苏婉在,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转身就要走。
“敖风同学,请留步。”苏婉唤道。
敖风停下脚步,却没回头:“娘娘有何吩咐?”
“我做了些糕点,想着你或许爱吃。”苏婉拿起一块桂花糕,“这是云罗的做法,我向宫里的云罗厨娘学的。”
敖风猛地回头,盯着那块糕点,眼眶微微发红。他想起母亲曾在桂花盛开时,给他做过同样的糕点,那是他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瑞国人也配做云罗的吃食?”他嘴硬道,脚步却没动。
周明在一旁道:“孩子,娘娘是一片好意。你母亲若是在世,也不希望你总活在仇恨里。”
敖风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好好活着,别学你叔父”,那句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我……”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最终只是转身跑进了讲堂。
苏婉看着他的背影,对周明笑道:“他心里已经松动了,只是还抹不开面子。”
周明点头:“是啊,慢慢来。仇恨的坚冰,总要一点一点融化。”
几日后,石勇带着孩子们终于抵达了当年的村落。村子比战前萧条了许多,但还有十几户人家留着。一个正在晒谷的老妇人看到阿禾,突然放下木耙,颤声道:“你……你是阿禾?”
阿禾愣住了:“婆婆,你认识我?”
“我是你张奶奶啊!”老妇人抱住她,老泪纵横,“你爹娘当年把你托付给我,可战乱一乱,我就把你弄丢了……我对不起你爹娘啊!”
阿禾也哭了,抱着张奶奶喊“奶奶”。其他孩子也陆续被认出来,村子里顿时哭声一片,又夹杂着失而复得的喜悦。
石勇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他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那里埋着他哥哥石猛的衣冠冢——当年只找回了哥哥的一块染血的衣襟。
“哥,我带孩子们回来了。”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墓碑,“你看,大家都好好活着呢。你放心,我会守着他们,守着这个家。”
夕阳西下,村子里升起袅袅炊烟。张奶奶给孩子们做了云罗的特色吃食,石勇坐在门槛上,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忽然觉得,所谓和平,或许就是这样——有饭吃,有家回,有人惦记。
消息传回瑞国,林羽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到孩子们都找到了亲人,他欣慰地对苏婉道:“你看,只要给他们机会,仇恨总会被亲情冲淡的。”
苏婉点头:“是啊。石勇还说,有几户人家想跟着孩子们来瑞国看看,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地方,能让石勇这么上心。”
“欢迎他们来。”林羽笑道,“让他们看看瑞国的农田、学堂,看看我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国子监里,敖风正在灯下读书。桌上放着一块没动过的桂花糕,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他翻开《大同篇》,看到上面“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句子,忽然想起沈文说过的话——“瑞国想要的是和平,不是玉石俱焚”。
他拿起桂花糕,轻轻咬了一口,熟悉的甜味在舌尖蔓延开来,像母亲的手拂过他的脸颊。
“叔父,或许……你错了。”他低声呢喃,眼中第一次有了迷茫,也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夜风吹过国子监的庭院,柳树枝条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着少年心中的松动。而在遥远的云罗村落,石勇和孩子们的笑声,正随着晚风飘向远方,预示着新的希望。
林羽站在宫墙上,望着满天星辰,知道这条和平之路依旧漫长,但只要有这些温暖的瞬间,就值得他们一步步走下去。他与三千嫔妃的故事,也将在这点点滴滴的善意中,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