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刘封困乐进,曹冲保危局(2 / 2)
乐进心中暗忖:此等胜势之下,刘封只需借山势倾泻箭雨、抛掷乱石,我必死无葬身之地。
可刘封为何偏偏弃攻不击?
一阵凉风自谷底卷过,乐进忽觉后脊发凉,瞳孔微缩。
恍惚间,一个念头如惊雷般掠过脑海,他猛地攥紧枪杆:“不好!刘封此举,莫非是要困死我于此地,诱元让公派兵来救?!”
……
另一边,夏侯惇立于帐中,眉头紧锁。
东州兵与鲜卑兵同驻武关,没了孟达、轲比能管束,早已矛盾丛生。
东州兵瞧不上鲜卑兵“披发左衽”,抱怨其操练踩坏营帐、毫无规矩;
鲜卑兵本就因轲比能被驱离心有不满,见东州兵寻衅,当即提刀要理论,若非牙将拦阻,已当庭动手。
连粮草分发也起争执:东州兵说鲜卑兵多占粮秣,鲜卑兵反讥东州兵放刘封劫掠粮草。
帐外争执声不绝,夏侯惇眉头紧锁。
曹冲见状,上前献策:“叔父,可立军功之律。令鲜卑兵与东州兵各立战功簿,谁斩敌更多、夺寨更先,便在粮草分发、赏赐拨付上多占份额,如此既能止其争斗,亦能激其用命。”
夏侯惇闻言,却叹气:“既守城之际,焉有何对敌时机?”
曹冲叹言道:“敢言不公者,便命其出城袭营。若得功,可赏之,若身死,可厚葬。若不敢者,则听军令,不得多言。”
夏侯惇不解:“贤侄之前不是还说,刘备必于城外设伏,况且王忠将军便死于此节。”
曹冲无奈轻叹一声:“是以,出城御敌数次,折损些两方寻衅之人,余下之众便皆听叔父号令,再不敢滋生事端矣。”
曹冲确实无奈。
曹冲心中明知,凭己之辩才、夏侯惇之身份,再加此计,确能止营中争端,亦能除寻衅之徒,使两军卒为己所用。
然其代价,终究还是要折损些战将和军卒。
这于无形中,似又削了武关守城之兵。
曹冲心生一念:自入军营以来,竟似时时在为乱象缝补,从未有过半分从容。
难道,是自己的谋略还是不够?
还是说,国力的差距,使他不能挥洒写意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但现在,他也别无他法。
唯能竭尽所能,保全夏侯惇麾下主力,使武关防线不至于全然崩盘。
他心中常思:却不知,恩师若在此,面临此局,会不会有更为周全之法?
……
而此时,贾诩正于武功城中寻湖垂钓。
碧水映着垂纶身影,只安静等候战局结果。
陪刘禅抵达天水的许靖,终得见那两位少年。
他念及友人临终所托,早已存了考察之心,遂以经史策问、时局议论相试。
却见二人对答如流,于兵法要义能举一反三,于地方治理亦有独到见地,竟是皆具绝顶聪慧,满溢才华藏都藏不住。
许靖见状大喜,心中暗道:此等奇才,日后必成太子肱股之臣,助其稳固基业。
既如此,何不趁此时机,将二人引荐给太子?
说不定,此二人还能为太子分任劳烦,减其肩头之负。
况太子本就聪慧绝顶,满腹才华,自能与他们心意相通,话得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