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邓艾趟路,不疑献计(2 / 2)
另一边,魏延终等来邓艾的消息。
“将军,关中布防已然探明:夏侯渊屯兵武功,曹真固防陈仓,于禁引军戍守箕谷。此三通路将官各守其隘,然关中腹心之地,竟无宿将镇戍,已现空隙。属下细查地形,尚有两条通路可行,足以奔袭长安。”
魏延心中急切:“快说,哪两条路可以奔袭长安?”
邓艾捡起一根小树枝,走到沙盘近前,在秦岭上轻轻一划:
“第一条,为傥骆道,其南口在汉阴郡洋县傥水之口,北口抵扶风郡周至县西骆谷,全程凡五百九十余里。
此道在汉中入关中五道之中,距关中最近,然其险亦为五道之最。
自骆谷杀出,至长安仅二百四十余汉里,然途中山川阻隔,需涉酉水、湑水、黑水诸河谷,更需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及数座险峰,行路之难,非言语可尽。”
“哦,原来如此!”
魏延眼中骤然迸出亮色,在他眼里,似乎这秦岭再险、河谷再多,也不过是脚下泥丸,半点挡不住他奔袭长安的欲望。
他语气难掩振奋:
“若能由此径袭取长安,我等必能一扫此前局促,扬眉吐气!届时功业之盛,堪比萧韩!”
“不可!”周不疑观此图却轻轻摇了摇头。
“为何?”
周不疑目光落在邓艾的标记上,缓言道:“此途虽短,粮草耗费甚少,看似宜于奔袭长安。但沿途谷深路窄,处处皆是可伏之险,纵无精锐之师,只需少量兵卒据险而守,便能阻滞我军前进。我军一旦深入,进退皆难,再无转圜余地,冒然行之,怕是要折损全军,得不偿失。”
周不疑定了定神,又转向邓艾:“另一条路所在何处?”
“是子午道。”
邓艾又在沙盘上划了一条线,而这条线明显要比第一条长上许多。
“子午道者,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得此名,自石泉镇向北,其全程逾一千二百汉里,其中穿行山间之谷道,十占其八有余。
此道峻岭盘桓,路径崎岖,沿途人迹罕至,汉时未设一县以辖之,唯于北段筑子午关,以为防御之备。在汉中入关中五道之中,此道既最陡峭,亦最僻远,平日鲜少有人行之。”
“子午道?”
魏延喃喃念着这三个字,冥冥中似有些莫名的情感。=
周不疑仔细的观察着这条道,向邓艾细问沿途谷宽若何?可有能容大军暂歇的平缓之地?谷中溪流深浅如何,是否需架桥方能通行?
邓艾此行便是化装成樵夫,从傥骆道入,从子午道处。
路遇关隘守卒便攀山而过,用了一个多月方行完此程。
魏延心中发凉,依邓艾所言,子午道似乎比傥骆道还要难走得多。
傥骆道都不能走,这子午道能走么?
谁料到,周不疑闻邓艾所言,竟然缓缓的点点头,对魏延道:“文长兄,既欲袭长安,何不从子午道而行?”
魏延闻言一怔,忙按捺住心底翻涌的兴奋,转而向周不疑问道:“子午道全程乃傥骆道五倍之多,沿途亦凶险难行,运行粮草不易,且有关隘。既已言明不从傥骆道进兵,为何反倒要选此道?”
周不疑慨言道:“正因其途长五倍于傥骆,粮草转运艰难,魏军才无法在此道处处设守。此道险厄多在南段,魏军若屯兵于此,粮草供应必难持久;北段虽稍缓,却因地域广阔更难驻防,是以他们定会集力守御子午关。凭此一关之险,魏军自会觉得高枕无忧,不会再分兵他处。如此一来,只要借他处战事牵制魏军,我军突袭拿下子午关,便能一路无阻,直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