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杨厂长下线(2 / 2)
厂里的中层干部们开始分化。
有的迅速向刘副厂长靠拢,汇报工作比以前勤快得多;有的则悄悄去了聂副厂长办公室,或者通过李怀德递话,一坐就是半天;更多的一部分则在观望,小心翼翼,不敢轻易站队,生怕一步踏错。
厂党委办公室的门槛这几天几乎被踏破了。
杨书记焦头烂额,他既要主持全面工作,稳定大局,又要应对来自上级的询问和来自厂内各种势力的试探。
他反复在会议上强调:“工作不能乱,生产不能停!一切等待上级指示!”
但效果有限。
刘、聂二人的明争暗斗已经摆上了台面。
斗争很快体现在具体事务上。
刘副厂长要求抽调后勤部门的部分人手支援一项紧急生产任务,报告打到聂副厂长这里。
聂副厂长还没说话,李怀德就先跳出来,拿着本子诉苦:“聂厂长,不是我们不支持生产,实在是我们后勤也捉襟见肘啊。运输队车辆老化严重,维修人手本来就不够;仓库那边要搞清点盘点,也缺人;家属区好几处水管破了,维修班天天连轴转……这实在抽不出人了啊。”
李怀德这个梯子给的太舒服了。
聂副厂长顺势就以“后勤保障同样重要,人手紧张”为由直接驳回。
聂副厂长报上来的一笔基建款项,刘副厂长批示“生产资金优先,此项暂缓”。
两边的人在车间里、办公楼里遇到,常常连表面的客气都难以维持。
短短几天,厂里就隐隐分成了“生产系”和“后勤系”,中间还夹杂着大量无所适从的普通干部和工人。
生产效率受到了一些影响,流言蜚语越来越多。
张霖的保卫处则是稳坐钓鱼台。
厂里的风在怎么刮,也刮不到他们这,这是一次次的失败给他们的教训。
不过,张霖也没想到,杨厂长这么快就下线了,根本没等到被李怀德斗倒的那一天。
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的翅膀,扑棱扑棱的改变了太多剧情了。
一周后,工业局派来了一个临时工作组进驻轧钢厂,由一位副局长带队。
名义上是“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实际上就是对厂里目前的混乱局面进行干预和评估。
工作组的到来暂时压制了明面上的争斗。
刘副厂长和聂副厂长都变得收敛了许多,在工作组面前表现得积极肯干、顾全大局。
李怀德也收起了上蹿下跳的姿态,变得沉稳起来,精心准备后勤方面的汇报材料,力求给工作组留下“管理精细、保障有力”的印象。
工作组分别找厂领导、中层干部和工人代表谈了话。
谈话内容无人知晓,但每个人出来时脸色都各不相同。
又过了一周,工业局召开了会议。
会后,副局长和杨书记一起回到了轧钢厂,再次召开了党委扩大会。
副局长没有绕圈子:“红星轧钢厂近期的情况,部里和局里都清楚了。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暂时不任命新的厂长。由杨书记继续全面主持党委和厂务工作。刘副厂长主要负责生产,聂副厂长主要负责后勤和基建。其他厂领导各司其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除之前事件的不良影响,稳定人心,恢复正常的科研生产秩序。各级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不得搞小圈子,不得散布流言蜚语……”
这个决定像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刘、聂二人急于上位的热火。
厂长位置空悬,意味着竞争从急性发作变成了慢性长期斗争,也意味着上级对目前厂里的情况并不满意,对刘、聂二人可能都有所保留。
会议结束后,刘副厂长铁青着脸,第一个离开会议室,直接回了生产车间。
聂副厂长脸色也不太好看,但还是和副局长、杨书记客气地打了招呼才离开。
李怀德跟在聂副厂长身后,心里暗自盘算。
局面稳定下来,他短期内上位副厂长的机会变小了,但长期来看,聂副厂长更需要倚重他来打理后勤这一摊子,抗衡刘副厂长。
他的实权,似乎比以前更稳固了一些。
至于张霖,这时候大家都把他当成了透明人,但是又不敢不给他甜头,因为害怕他倒向另一边。
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被斗争的两边合力清除局。
但是,谁让人张霖,没人惹得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