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升平之世(1 / 2)
在苏洵告别这个人间之际,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在这里顺带提及一下,那就是他和王安石之间的故事。
当年苏氏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之时也正是王安石开始名满天下之时,欧阳修在接见苏洵时也是极力夸赞王安石并希望苏洵能在方便的时候去见一见这位当世大才,而王安石也表达了愿意与苏洵结交的意愿。然而,在二人会面之后,苏洵却对王安石大失所望。在识人这方面,苏洵显然是一个“以貌取人”之人,在他的认知里一个不注重个人外在形象的人多半不是什么圣贤,偏偏王安石就是这么一个不重个人外在形象的人。在这次会面之后,苏洵针对王安石的为人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吾知其人矣!”
苏洵口中的“知”到底是何意?这个在史书中没有具体的表述,但从后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上来看,苏洵无疑是一个对王安石持否定态度的人,这顺带着连他的两个儿子也对王安石不怎么感冒。
在王安石主政并开始推行新法之后,反对变法的人想尽各种办法收集和整理王安石的黑材料,但王相公在个人私德上面几乎是无可挑剔,于是这时候在坊间就流传出了据说是出自已经过世的苏洵笔下的《辨奸论》。这篇散文是否真的出自苏洵之手在历史上争议极大,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反对变法的人借苏洵之名来诋毁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苏洵的大作。
在这篇《辨奸论》里,作者本人并没有提到王安石的名字,但字里行间所映射的那个人是谁却是路人皆知。文中有云: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
细看这段话明显是在说已经位列宰执大臣的王安石,但王安石担任宰辅之时苏洵早已驾鹤西游,因此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不是出自苏洵之手,而是有人借苏洵之名故意丑化王安石。尽管如此,苏洵对王安石心有成见却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一个事实,有件事可以为此而明证。
王安石的母亲病逝之后,他在京城设下了灵堂,当时几乎整个京城有头有脸的官员和文化界的人士都前去吊唁,但这其中唯独苏洵没去。要知道苏洵并不是一个不知礼数的人,他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苏洵和王安石的那次会面以及谈话定然让苏洵感到很不愉快,甚至于可以说苏洵对王安石极度的反感,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他的这种行为。
多年以后,当王安石退出政坛归隐田园,当苏轼对王安石本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当苏轼亲自前去拜会王安石并从此视王安石为心灵知己的时候,那时的苏轼想必定然会由衷地感慨一句:“老爹,你看错人了!王相公并不是你想象的那种人!”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里宋朝这边第一个离世的,而细挖“宋六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其实都与欧阳修有着紧密的关联,曾巩是他的嫡传弟子,王安石算是走野路子出来的,但欧阳修也算是对其有所栽培,至于苏洵能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突然炸红也是跟欧阳修的推崇和力荐很有关系,顺带着这也把苏轼和苏辙兄弟给带上了路。不管欧阳修在个人私德上面是否如某些人所言的那样有很大缺陷乃至是污点,但我们都必须得承认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方面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堪称举足轻重。不过,此时的欧阳修也摆脱不了自然法则,无论才子还是英雄终归有迟暮之时,欧阳修这一年也已步入花甲之年,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宋朝的青年才俊们的崭露头角和中生代势力的如日中天。
我们这里所说的青年才俊除了苏轼苏辙兄弟,也包括在不久的将来将搅动历史风云的吕惠卿、章惇和曾布,当然最重要的那个人也在这其中——未来的神宗皇帝赵顼。
转眼间赵顼也已经到了该谈论婚姻大事的年纪,谁都知道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他将是未来铁定的帝国皇位继承人,因而他的婚娶自然非同小事。这年的三月,在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之后,赵顼的夫人被锁定为已故的前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向氏。
这位宋朝未来的太子妃、皇后、皇太后此时当然不会知道她未来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更不会知道她在几十年后的一句话将彻底改变宋朝以及中国的历史——如果不是因为有她的鼎力支持和相助,那么中国的历史上将会多出一位近乎完美的艺术家,也会少一位让无数人抑或唏嘘不已抑或扼腕叹息甚至于捶胸顿足的皇帝。这个人我们都不陌生,那就是宋徽宗赵佶,而后来坚持拥立赵佶为帝的那个人正是这位此时还是个“青涩少女”的向氏美眉。
说向氏是位美眉可能有些牵强,因为在为赵顼选夫人的时候,赵顼王府里的计室、同时也是赵顼老师的韩维就曾对赵曙有言在先:“宜选勋望之家,精拣淑媛,考古纳采、问名之义,以礼成之,不宜苟取华色而已。”
这意思就是说,赵顼的老婆长得美与丑并不重要,首先她得是大臣勋贵家的良家子,其次得才德兼备,最后才是颜值。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这将是未来要母仪天下的人,况且如果赵顼真的喜欢美女,等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爱怎么选全由他做主。
对于老爹和大臣们为自己选的这个正室,赵顼无论中意与否都是没得选。这年三月,他正式迎娶向氏过门成为他的王妃。多说一句,向氏比赵顼年长两岁,这一年她已经二十岁了,所以我们前面说她是个“青涩少女”多少显得有些看低了她。在古代这个年纪还没嫁人可以说是非常罕见,而且人家可是勋贵之家的女子,想攀她家这门亲事的人可谓是大有人在,但人家这些年就是没嫁,似乎就是在等着赵顼来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