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4章 龙体震荡

第14章 龙体震荡(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此言一出,在京官员可就开始集体大喘气了:我们当官不就为了个升官发财和封妻荫子吗?你赵曙觉得每三年一升迁太快了,我们

当然,对于韩琦等人来说,这事根本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已经位极人臣,三年五年一升迁都是无所谓的。倒是处于中层的学士官和言官显得最是尴尬,他们当然也想升官,可这吃相还是得注意一下为好。于是乎,围绕着这个问题,在京官员们纷纷向赵曙上疏陈述己见。

最后综合各方利益考虑,赵曙正式下诏:自今待制已上,自迁官后六岁无过,则复迁之,有过亦展年,至谏议大夫止。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仍以七十员为定员,有阙即检勘前行郎中迁及四岁以上,校日月之久者次补之。少卿监以上,迁官听旨。如别有劳绩,或因要重任使,特旨推恩者,即不在此例。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得上是赵曙当政时期的一大政绩,他这次对官员升迁制度的小型改革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冗官的问题,但赵曙无疑会为此而好生沾沾自喜一番。可是,好景不长,赵曙这边刚刚独自暗爽了一把,帝国的西北方向突然间再又战云密布。

这年九月,西夏的那位少年天子李谅祚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脑子又开始抽搐了,他亲自率领着数万步骑大军入寇宋朝环庆路境内的大顺城,而从西夏军队此行的规模和装备上来看,李谅祚这一回是铁了心要将大顺城给占为己有。

庆幸的是,这一次宋朝方面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早在西夏军队开始集结的时候,环庆路的主管蔡挺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防御备战。在蔡挺看来,大顺城虽然顶在最前沿但却城高沟深,只要宋军选择固守就能够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反倒是与大顺城互为犄角之势的柔远城需要增兵固守。于是,蔡挺命令副总管张玉率领重兵前去增援柔远城,同时他还下令边境居民全部进城并在境内实行坚壁清野,绝不给李谅祚以战养战的机会和空间。

不日之后,李谅祚果然率领数万大军来到了大顺城下,而蔡挺则在西夏大军到来之前提前在城壕里洒满了铁蒺藜。当西夏人涉水渡壕时,这些铁蒺藜扎得西夏人是哭爹喊娘,等到他们上岸之后连走路都走不利索更别提冲锋了。本就没读过什么书的西夏大兵们还以为这河水里有妖怪,个个都变得有些神经质。等到攻城正式开始后,宋朝这边据城而战,西夏人在滚木擂石以及弓箭的招呼下死伤累累却始终无法登上城墙。

围攻三日过后,李谅祚彻底火了,他亲冒矢石到一线督战。他本人一身银甲头戴一顶毡帽坐在一头骆驼上面亲自指挥攻城,而且还很张扬地打起了他的皇旗,对于这种明显找抽的行为,蔡挺也很配合地对其予以热情地迎接。蔡挺命令蕃将赵明悄悄地集结了八百名手持强弓的弓弩手摸到了护城河外围,然后众军士一阵交替齐射,目标直指李谅祚的指挥所。这一天李谅祚差一点就变成了另一个萧挞凛,但他命好,他虽然被重箭贯穿了铠甲,但却保住了小命,可这也把他吓了个半死。大难不死之后,李谅祚只得下令退兵。

不过,贼心不死的李谅祚果然如蔡挺战前所预料的那样转而就把矛头又对准了柔远城。在将沿途的几个村子给焚毁一空之后,李谅祚在柔远城外扎下了大营。他想让自己的大军稍作休整之后再去拿柔远城撒气,可柔远城里的张玉却不打算成人之美。这天晚上,张玉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夜袭西夏大营,西夏人没想到习惯了缩在城里的宋军会给他们来这么一招,毫无准备的他们在宋军的突然袭击下瞬间乱成一团,几万人的大军被这三千宋军给杀得大溃而逃,直到他们最后逃到金汤城才稳住了阵脚。

接连遭遇大败的李谅祚并不示弱,他在金汤城里放出狠话将要增兵十万誓要拿下大顺城。更不要脸的是,李谅祚这时候还在想着宋朝每年都要给西夏的那几十万两银子的“岁赐”。他此时待在金汤城一来是等待援军,二来就是等着宋朝这边给他送钱过来,然后他就将举兵复攻大顺城。

有鉴于此,蔡挺上奏建议朝廷断了这年对西夏的“岁赐”,要不然李谅祚就会觉得宋朝太好欺负了,一边吃我的饭一边还骂我的娘,天下岂有这等好事?

面对边境的紧张局势,赵曙问计于两府大臣该如何是好。韩琦同意蔡挺的看法,他觉得应该先派人过去斥责李谅祚为何要进犯作乱,而岁赐的事就先缓一缓再说。枢密使文彦博则对此有些担心,他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更加激怒李谅祚,从而让战事骤然升级,搞不好宋朝和西夏会就此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韩琦对此倒是显得胸有成竹,他说:“今时不同往昔,我们在边境各处早有防备,根本不用害怕他李谅祚作什么妖。况且李谅祚就是一个狂悖的小屁孩,他跟他爹李元昊完全没得比!陛下你只需要派人过去骂他一顿吓唬一下他,这事很快就能解决!”

这样真的可以让李谅祚罢兵?赵曙对此有些怀疑,而文彦博更是在一旁忍不住地冷笑,但最后赵曙还是决定按韩琦说的办。他派遣一个名叫何次公的人带着他的诏书前去叱问李谅祚为何要发兵进犯,而且还明确威胁李谅祚如果不撤兵就将断了每年的岁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谅祚果然像是发神经似的突然就在赵曙的威胁下变成了软蛋。他的十万大军并没有来,而是在等到运粮大军到了之后他便撤军而回。对于赵曙的叱问,李谅祚的回答则是:“受赐累朝,敢渝先誓?边吏擅兴兵,行且诛之矣!”

也就是说,在几十万两银子的诱惑下,李谅祚选择了低头认错,而且把此次出兵犯境的责任全都推给了手下的边将并说已将此人就地处决。言外之意就是:我知错了,那几十万两银子还请大宋的皇帝陛下能够按照之前的合同准时送过来。

为了应对李谅祚的神经质,也是为了防范此人哪天再次头脑发热发兵犯边,赵曙紧急委派郭逵离京去往西北主持大局,一顶官帽随即就戴在了他的头上——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权判渭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