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幕开启(1 / 2)
伴随着李谅祚的突然暴毙而亡,公元1067年的帷幕也就此徐徐落下,它以宋英宗赵曙的驾崩为始,后以西夏皇帝李谅祚的离世为终。当公元1068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一个全新的时代由此开启,赵顼在这一年改年号为“熙宁”,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正在等待着革新者们的大手将其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公元1068年是北宋的熙宁元年,宋朝由此开始全面进入神宗时代,但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来说,这一年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件历史事件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在辽国的北部边疆。这一年,女真族的完颜部落里有一个男婴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什河畔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做——完颜阿骨打!
关于完颜阿骨打以及由他所一手建立起来的金国我们到时候再来细说,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年轻的宋神宗。
提到神宗皇帝,熙宁变法可以说是贴在他脸上的一个最为显眼的标签,但我们所熟知的“熙宁变法”并不是在这仓促之间就骤然开始实行并全面铺开。变法非同儿戏,此事稍有闪失,涉事者轻则丢官罢职声名尽毁,重则人头落地,而整个国家也将陷入一片泥潭以至乾坤不明。无论是久经官场历练和考验的王安石还是新近登基的赵顼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变法图强一事上都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和谨慎,至少在这一年的新年伊始,有关变法之事他们都讳莫如深,就连这种想法和念头都不曾公开与人提及。
就在这年的正月伊始,赵顼罢免了参知政事赵概,不是说赵概犯了什么事,而是他顶不住别人在他背后说他尸位素餐毫无作为的压力而主动申请外放为官。赵顼命他出知徐州,然后将刚刚履新没多久的三司使唐介给提拔为了新任的参知政事。唐介是不久前从太原知府的位置上回到京城出任的三司使,如今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对他来说显然是好事一桩,可人世间的事都是福祸相依,这位当年在朝堂之上敢于明目张胆地训斥宰相和皇帝的“天下第一御史”不会想到自己的这次升迁竟然会间接性地把自己这条老命给搭了进去。当然,这是后事,而我们很快也会说到。
如今赵顼登基已经一年了,各方面的情况他也摸得差不多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赵顼不是一个只要一上台就要拼命刷存在感的自卑之人,况且他要干的事绝不是烧几把火就能形容的。在决定放火之前,赵顼首先把曾经两度出任宰相并立志为宋朝的各种积弊进行革新的现任枢密使文彦博找来谈话。
赵顼对文彦博说道:“天下敝事至多,不可不革,但这应该怎么做还得从长计议。”
文彦博这时候已经是六十二岁了,转眼间,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拜相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足以抹灭或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再加上这些年在政坛上所遭遇的各种明枪暗箭,如今的文彦博早就不是当年的屠龙少年。至少,他失去了当年的那份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即便如此,但他也深知宋朝如今积弊甚深,只是在这方面曾经连跌跟头的他对此已然是有心而无力。
面对赵顼的问询,文彦博回道:“譬如琴瑟不调,必解而更张之。”
无疑,这话充分表明文彦博是支持改革的,而且是进行大刀阔斧式的彻底改革。有鉴于后来文彦博对新法的某些政策极力反对,于是后世的某些人便不由分说地给文彦博也贴上了一个反对派和保守派的标签,但这属于典型的一叶障目,更有嫌疑是别有用心。
既然文彦博支持改革,赵顼又转而又去打探另一位元老级人物的意见,此人便是前宰相富弼。身患足疾的富弼是被人抬到皇宫门口的,赵顼随后更是准许将其抬入大殿门口,然后才由富弼的儿子搀扶着他进入内殿问话。
富弼当然知道赵顼之所以召他入宫的用意,随着力主对国家现行政策进行大力改革的王安石重回京城,朝中所有大臣们都知道赵顼这样做显然是决意大有一番作为,富弼当然也知道。这次君臣会面他没有直接跟赵顼说变法之事,而是一上来就对赵顼进行了一番劝导:“陛下身为国君,你的喜好不可轻易向人透露,要不然国家必出蓄意迎合君上的奸人!”
赵顼点头称善,转而他问富弼应该如何在武备及边事上面进行革新。说到这事可就戳中了富弼的痛点,想当初“庆历增币”事件可谓是他的一大耻辱,他当时就极力建议仁宗皇帝加强武备以待他日雪洗前耻。可是,此时此刻富弼的回答却让赵顼大为震骇。
富弼说道:“陛下刚登大宝,你首先要做的是修德,施行仁政。臣愿陛下二十年内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因为一旦战事开启,福祸难料啊!”
二十年不言边事?赵顼听到这话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他少年时期就立志要为赵光义洗刷在辽国和西夏身上所遭遇的耻辱,他要收复燕云降服党项,可富弼竟然要他二十年内不要言战,这还是当初的那个富弼吗?变法图强的目的什么?是富国强军!可富弼却说要关起门来好好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沉默良久之后,赵顼又问道:“治国当以何为先?”
富弼回道:“安内为先!”
君臣之间的对话就此结束。赵顼本想把富弼留在京城,但富弼拒绝,他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治所汝州。形势不明之下,富弼还不想把自己置身于这表面平静但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