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恐生民变(2 / 2)
李贽递上一卷名册。
“契奴们本就聚居在工坊区,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巡抚衙门前的广场都快站不下了。”
“先精选一万。”
朱翊钧快速盘算着。
“余下两万作后备。兵器甲胄...”
“张居正大人已经开仓发放枪棒了。”
吕坤补充道。
“就是将领...”
朱翊钧猛地想起什么。
“刘应节!他在宣大带过义勇!”
说着已经抓起外袍往外走。
“去巡抚衙门!”
巡抚衙门后堂,刘应节正对着沙盘出神。见朱翊钧匆匆进来,这位老将军抱拳一礼。
“朱大人来得正好,老夫正琢磨布防之事。”
朱翊钧直接了当。
“刘将军,义勇就全权交给你了。”
刘应节花白眉毛一挑。
“大人信得过老夫?”
“宣大边军的铁壁刘,谁人不知?”
朱翊钧指着沙盘上的平湖、华亭两城。
“将军以为如何布防?”
刘应节粗糙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两道弧线。
“义勇未经战阵,野战必溃。不如据守这两城,深沟高垒。”
他忽然抓起一把黄豆撒在沙盘上。
“倭寇就像这豆子,看着多,实则散。久攻不下,其势自沮。”
朱翊钧眼睛一亮。
“以逸待劳?”
“正是。”
刘应节又摸出几枚铜钱压在沙盘边缘。
“俞将军水师若能守住钱塘江口,倭寇小船只能从金山卫登陆。
那里滩浅...”
“滩浅不利大船靠岸!”
朱翊钧抚掌大笑。
“将军高见!”
正说着,张居正手持一叠文书匆匆进来。
“各地保甲已经动员起来,乡间寨堡都在整修。”
他看了眼沙盘,又补充道。
“粮秣三日内可备齐。”
朱翊钧心中大定。
这半年来推行变法,张居正把各府县梳理得井井有条,此刻竟显出奇效。
那些废弛多年的保甲制度,一夜之间又活了过来。
“有劳张相了。”
朱翊钧郑重一揖。
张居正侧身避过,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下官只是好奇,朱大人如何说动这么多契奴...”
“他们不傻。”
朱翊钧轻声道。
“倭寇来了,缙绅可以开门迎客,他们却要重新戴上镣铐。”
张居正眉头微蹙,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递上一份邸报。
“嘉兴府急报,倭寇先锋已过舟山。”
接下来三日,朱翊钧几乎没合过眼。
他穿梭在各处城防工事间,看着那些曾经佝偻的契奴如今挺直腰板操练。
有个满脸烟灰的年轻铁匠甚至拦住他,拍着胸脯说。
“大人放心,我们炼铁的臂力,抡起大刀不比官兵差!”
第四日清晨,朱翊钧正在词人祠查看最新军报,张居正忽然不请自来。
“朱大人。”
张居正撩袍坐下,罕见地亲自斟了杯茶推过来。
“眼下局面,倒是让下官想起一句古话。”
朱翊钧接过茶盏。
“愿闻其详。”
“上面冷,
张居正目光如炬。
“那些商贾缙绅等着看笑话,乡民契奴却拼死备战。古今罕见啊。”
朱翊钧听出弦外之音,轻啜一口茶。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战后呢?”
张居正突然发问。
“这些武装起来的契奴...”
朱翊钧放下茶盏,直视张居正的眼睛。
“张相是担心我借机扩军?”
“下官只是觉得...”
张居正斟酌着词句。
“民众一旦尝到武力之利,恐难收拾。”
窗外传来义勇操练的号子声,朱翊钧望着远处飘扬的旗帜,忽然笑了。
“张相可知,昨日有契奴问我,战后能不能继续在火铳坊做工?”
张居正一怔。
“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口安稳饭吃。”
朱翊钧站起身,整了整衣冠。
“等打退倭寇,该务农的务农,该做工的做工。只要新政不变,何来动乱之源?”
张居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却又道。
“就怕有人借机生事...”
“那就请张相继续执掌吏部。”
朱翊钧意味深长地说。
“变法要稳,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操之过急。
这个道理,我懂。”
晚上,暴雨如注,夜色如墨。
朱翊钧站在杭州府衙的廊檐下,望着被雨水冲刷的青石板路,眉头紧锁。
三月的江南本该是莺飞草长的时节,如今却因这场大战变得满目疮痍。
“大人,夜深了,您该歇息了。”
身后传来贴身侍卫赵虎的声音。
朱翊钧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摇头。
“歇不得啊。城外那些流离失所的契奴,可曾找到避雨之处?”
赵虎语塞。
他知道自家大人自从战事稍定,便日夜忧心民生之事。
“去请张阁老来。”
朱翊钧突然道。
“就说本官有要事相商。”
不过半个时辰,张居正便踏着雨水匆匆而来。
他身着素色直裰,虽撑着油纸伞,衣摆仍被雨水打湿了大半。
“元辅深夜相召,必有要事。”
张居正拱手行礼,眼中带着睿智的光芒。
朱翊钧示意他入内,待侍从奉上热茶退下后,才沉声道。
“叔大,我忧心的不是战事,而是战后这烂摊子。”
张居正抿了口茶,若有所思。
“元辅可是指那些脱产的农户和停工的作坊?”
“正是。”
朱翊钧从案几上取出一卷账册。
“大战期间,仅杭州一地就有三万余壮丁被征调。乡野无人耕作,大作坊全部停产。更棘手的是那十几万契奴,如今无家可归,无事可干。”
张居正眉头微蹙。
“确实棘手。若处理不当,恐生民变。”
“我已派人查过,各地粮仓存粮仅够维持两月。”
朱翊钧手指轻叩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