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免于战乱(1 / 2)
杨帆对思轰表示其能深明大势值得肯定,当前首要任务是讨伐莽应龙,随后提议召开盟会。
思轰对杨帆回避缅中行省之议感到疑惑,担心被胁迫,于是向沐朝弼和杨帆表示,麓川愿作为前驱,即刻集结大军南下征讨勃固城,以赎前罪。
杨帆对思轰的试探心存不满,语气不耐烦地表示出兵事宜需共同商议,随后带着他前往土司衙门后院。
后院是木邦土司的私人府邸,灯火通明,诸多土司已在此等候,包括三宣六慰、五个土州府及五个长官司的人员。
三宣指南甸、干崖、陇川宣抚司,六慰为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大甸、孟养、老挝宣慰司。
这些建制自正统年后已名存实亡,缅甸宣慰司曾为阿瓦王朝头衔,后脱离明朝,与元朝缅中行省及明初缅中宣慰司不同,永乐后仅为虚衔。
当前局势群龙无首,土司各自为战,其中麓川人最为霸道,其在明朝的头衔是形同虚设的孟养宣慰司。
杨帆待众人安静后直言,对众人来参会表示欣慰,称大明国威沦丧导致周边不安,不全是个人之过,认为各位多是忠心的。
在场土司因明朝官员极少公开认错而颇为动容,他们多年来受严党荼毒,多是被逼反抗,且土官袭爵常被搁置,饱受苛捐杂税与争斗之苦。
杨帆接着提及四十年来的变局,佛朗机人、倭寇、莽氏等作乱动摇国家根基,所幸东海倭寇受重创,闽海水师已打下马六甲,大明火药局器械优于佛朗机人。
众人此前已有耳闻,又见杨帆亲卫火铳厉害及莽应龙兵败,深受震撼,仿佛看到昔日明军重现。
杨帆指出莽应龙暴虐,白古城危机四伏,阿瓦城处境同样不佳,随后询问思轰看法,思轰起身认同阿瓦城风雨飘摇,官军可传檄而定,众人纷纷点头。
接着有人提议严惩莽应龙兄弟、重新任命缅甸宣慰司,因阿瓦王后代问题引发争议,有人主张朝廷派人或麓川人担任宣慰使,各方争执不休。
沐朝弼以积威喝止众人,称缅甸宣慰司早已名存实亡,四十年前思伦攻陷阿瓦后便未再分封,此事需听朝廷与杨帆安排,众人因官军在此而噤声。
杨帆表示,阿瓦城猛勺孤掌难鸣,守军多为土司族人,传檄即可拿下猛勺,但需考虑缅人及各邦民众是否愿意接受大明委派的宣慰使。
他认为攻下阿瓦易失人心,引用诸葛丞相“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理念,称当前目标是瓦解莽应龙霸业、恢复各邦各族太平,而非与缅人全面决战,全场陷入静默。
思轰此时明白杨帆此前是在试探自己,其意图是让众人打消占有阿瓦城的念头,他担心明军不仅不攻打阿瓦,还会让猛勺担任宣慰使。
而麓川人本计划借攻城抢占先机掌控阿瓦,最怕明军不打,如今担忧之事似乎即将发生。
其他土司明白了杨帆的意图,即让猛勺反对其兄莽应龙,以瓦解莽应龙的势力,同时将麓川人排除在外,避免其再度崛起。
于是众人纷纷表示支持让猛勺担任宣慰使,认为他身为阿瓦王系之人,若能弃暗投明,担任此职并无不可。
他们一边喧哗,一边观察思轰的神色,只见思轰面无表情,眼中却满是怨毒。
众人皆知麓川人剽悍,一百年来常欺压其他土司。
此次思轰本打算借明军之力攻下阿瓦,杀掉猛勺,清洗异己,掌控阿瓦城,待明军班师后实际掌控此地。
其他土司不愿再受麓川人压榨,相比之下,更愿接受猛勺掌权。
杨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担心麓川人做大导致边患无解,又因麓川人是镇守北缅的重要力量,不便公开压制,便想用土司大会施压,同时加以安抚,恩威并施。
杨帆向众人阐述方略,称缅中局势关乎千年之变,处置需大气。
他提及元世祖立缅中行省、明太祖设缅中宣慰司的旧事,指出这些方式如今均不可行。
因莽应龙退据白古,若让其站稳脚跟,无论谁任阿瓦宣慰使都难以立足。
因此,他提议先立猛勺为宣慰使,加封为蒲甘王,让其为大明镇守缅中,需众土司全力辅佐。
“蒲甘王”的封号出乎所有人意料,全场骇然。
少数聪明人很快明白这是要让猛勺反对莽应龙,此策若成,将对全缅人心造成巨大冲击,莽应龙在白古城的统治会岌岌可危。
但此策能否推行,全看麓川人的态度,因麓川人在阿瓦城实力雄厚,足以遏制或胁迫猛勺。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思轰身上。
思轰起身表示接受大明的方略,称先辈获罪上国,自己十分感佩杨帆未加怪罪,愿率麓川人效忠大明,为上国效力,阿瓦之事也愿一力承当。
其他土司见他服软,纷纷叫好。
杨帆走到思轰面前,称宣慰使人选难定,若人选不当,待大军班师后边患可能再起。
他坦言曾认为思轰是合适人选,但因其先辈所为,思轰如今面临困境。
他劝思轰为大局尽力,待莽应龙被灭、缅中安定后,朝廷不会忘记其功劳,还告诫他要改变先辈的杀戮之行,关爱百姓,行道端正自会有福泽。
思轰猜测杨帆可能只是暂时利用猛勺,日后或许会让自己担任宣慰使,便焦急地看着杨帆。
杨帆表示世间大宝有德者居之,若思轰有德,自有天意安排,随后便不再多言。
杨帆宣布今夜将亲笔写信给猛勺,若猛勺同意,众土司须全力辅佐,待大军班师后确保缅中无战祸,还希望众土司能理解变法之旨,遵循太祖尧舜立国之道,以获朝廷重视。
杨帆请沐朝弼训示,沐朝弼对加封猛勺为蒲甘王一事虽觉可行,却担心朝廷怪罪,便决定撇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