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喀秋莎火箭炮(1 / 2)
耶律明儿自从去年六月中旬临时担任戈辉的保健医生,本以为就最多一个月,结果高顶医生一去未归。高顶的父亲重病,卧床不起,一直照顾了九个多月,直至父亲去世。在此期间,高顶辞去了戈辉的保健医生一职。
在刘文彬帮戈辉找到合适的保健医生之前,耶律明儿只能继续担任戈辉的保健医生。其实,刘文彬根本没找,他和媳妇杨小媛都觉得,耶律明儿最合适,如果能嫁给兰方舟就更好了,顺便解决了个人的终身大事。
耶律明儿后来知道自己被刘文彬忽悠了,但是她正式接受了这个工作,不是因为和兰方舟相处的很好,而是因为喜欢在戈辉身边工作,看着这个男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改变这个国家。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偷偷地喜欢上了这个男人。这可是很糟糕的事情,她时刻提醒自己,没资格,也不应该,走进这个男人的家庭生活,静静地远远地看着就很好。
这一夜,耶律明儿没有睡好,甚至做了一个给戈辉生娃的梦,醒来之后,很是后悔。
起来走到黎明前的窗口,看着三号楼二楼已经亮灯的总司令家的窗口,耶律明儿再次下决心,绝对不可以有非分之想,安心做好份内工作。
事实上,很多事情,特别是相中了一个人,很多时候是由不得自己的。命运就是这样,就是站着不动,也会有外力推动这件事。(罪过,是我突发奇想。)
12月26日的太阳照常升起,阳光铺洒在积雪覆盖的大地上,像是撒下满地的黄金。
禁卫军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很多人的眼睛都盯着那两个团48门喀秋莎火箭炮。这和他们理解的大炮很不一样,就是风神战术卡车上装了一个铁架子。
禁卫4、5、6、7、8、9、18、19、20师,九位师长,一起注视着喀秋莎,他们很想看看是怎样开炮的。
德国军事观摩团也注视着喀秋莎,这比德国的撒旦火箭炮多了8发火箭弹,火力密度肯定要强于德国的。
沙俄军没时间欣赏这样的美景,因为禁卫军的炮弹已经砸在阵地上了。
布鲁西洛夫不住摇头,禁卫军真是一分钟都不想耽误。
沙俄军的炮火反击也相当迅速,尽管数量无法与禁卫军相比,但是从未停止开炮。
来自天空的轰鸣声吸引了布鲁西洛夫的注意,该死的禁卫军飞机又出现在头顶了,飞的很高,自己的枪打不到,人家却可以一直监视整个战场。
沙俄的飞机什么时候也能上天呢?
事实上,就在今年早些时,沙俄第一家以航空产品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俄国第一航空公司在圣彼得堡成立。该公司目前以小批量生产法国授权许可的机型为主,正在努力积累经验,为后续开展新机型的研发工作做准备。
俄国航空史上第一架自主研发的量产飞机,即“俄罗斯A”型飞机,就出自俄国第一航空公司。
布鲁西洛夫不知道圣彼得堡已经成立了一家飞机制造企业,他的梦想不会太遥远。
禁卫军的炮火一如既往的猛烈,炮火后面就是踩着炸点冲上来的禁卫军。
战斗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直接进入高潮,沙俄军投入了能往一线阵地投入的全部力量,但是一线阵地还是在不断的被压缩,到上午十时的时候,乌索利耶的一线阵地,已经完凹下去了。
沙俄军努力回填兵力,但是没效果,像扑火的飞蛾,除了殒命,没有其它结果。
布鲁西洛夫的指挥部里,不断接收着一线阵地送回来的报告,参谋团队分析着禁卫军可能的主攻方向。
“放弃一线阵地,二线也放弃,收缩固守三线的近郊阵地。”布鲁西洛夫下令:“不能在野战中继续消耗我们的兵力了。”
禁卫军进攻果决,沙俄军撤退同样果决,在极短的时间内,撤到三线的近郊阵地,这里有更多的防御工事,还有更多的泼水成兵的工事。总之,这里比一线阵地更坚固,不好打。
沙俄军的调动,被天空中的运-1运输机看得一清二楚,并在第一时间发回禁卫军在安加尔斯克的前线指挥部。
禁卫军的9名师长还是没能下定决心,因为沙俄军还是不够集中,喀秋莎火箭炮精确度差,只能靠数量胜质量,所以最好进一步压缩沙俄军。
九个师全部投入战斗,不留预备队,也不分主攻和佯攻,全面出击。凭借大量的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的火力优势,尽最大可能压缩沙俄军的防御范围。
禁卫军的炮火更加猛烈了,似乎是要摧毁整个乌索利耶。
禁卫军的飞机也开始投弹,十架运-1运输机简单改装的轰炸机,尽可能的将炸弹扔进乌索利耶城里,能不能炸准不管,扔进去就行。
布鲁西洛夫和参谋们有点不理解,难道禁卫军想在今天全面拿下乌索利耶?这可能吗?沙俄军火力确实不如禁卫军,但也不是禁卫军一天就能拿下的。
来自天空的轰鸣声让布鲁西洛夫内心有些焦躁,自己的每一步调动,都在人家的注视之下,这仗打的太憋屈。
特别是不时落下的炸弹,巨大的爆炸威力,让人心惊胆颤。
英法两国的军事观察员,除了用心观察禁卫军的表现,也在观察沙俄军的表现。
他们不得不承认禁卫军是真的强大,不论是火力还是士兵素质。说实话,都强于英法陆军,感觉他们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同时,又很不理解,北京朝廷的军队为什么那么差劲。
再说沙俄军,更近距离的观察,看得更清楚。必须得承认,沙俄军的素质并不比英法陆军差。他们同样作战顽强,敢于牺牲,战术执行毫不含糊。唯一缺点就是火力不足,缺少重火力,缺少半自动步枪。目前,仅装备了一半的自动步枪。
德国的军事观摩团也在观察着战争双方,沙俄军的战斗力,真的惊讶到德国人了。德国必须摒弃以前的观点,应该重新认识沙俄军。针对沙俄军的计划,必须重新修订,不然德国会吃大亏。
这几天托尼-克罗斯已经陆续把看到的关于沙俄军的一切,陆续发回柏林,希望毛奇总长重视起来,尽快做出调整。
关于禁卫军的作战表现,托尼-克罗斯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他必须得承认,德军不如禁卫军。禁卫军更会打仗,更会使用技术兵器,比如飞机的运用,再比如今天将会用到的喀秋莎火箭炮。
对,禁卫军给每门火箭炮增加了八枚火箭弹,变成了24枚火箭弹的事情,也发回了柏林,这无疑极大的增强了火力额度,进一步弥补了精确度差的劣势。
在下午2时左右,禁卫军的攻势终于起到了作用,沙俄军基本上全部收缩到了三线的近郊阵地,依托各种建筑物和防御工事,继续阻止禁卫军的进攻。
但是,此时的禁卫军虽然依然在开火,不停的开火,但是已经停止前进了。
禁卫军的两个团,48门喀秋莎火箭炮,已经推进到距离沙俄军三线近郊阵地六公里的位置。为了避免沙俄军的炮击,48门喀秋莎两门炮这间的距离拉的很大,接近百米的距离。
根据天空上运-1发回来的信息,48门火箭炮快速的划定了打击区域。
禁卫军的9名师长共同决定,10分钟后开
对面的沙俄军还以为他们成功遏止禁卫军的进攻,并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汇报,敌军虽然还在开火,但已经停止前进了。
听到汇报的布鲁西洛夫却没有一点松一口气的感觉,反而觉得更加压抑。
他决定到外面走走,吹吹寒风,或许能好点。
来到外面,天空中的轰鸣声更大,更加让他心烦意乱,但是他无可奈何。这会儿没有炸弹扔下来,只有三架飞机在天空上转圈。
布鲁西洛夫清瘦的脸上,满是纠结之色,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心中如此的不安呢?
就在这个时候,头顶的三架飞机,降低的飞行高度,轰鸣声就变得更大了。
布鲁西洛夫皱眉,为什么降低高度?要干什么?要更准的投弹吗?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种声音由远及近,有点像管风琴的声音,强行插入飞机的轰鸣声里。
布鲁西洛夫忘记了降低高度的飞机,扭头看向管风琴声音的来向,他看到了火光,飞在天空的火光。
漫天都是,管风琴的声音似乎都要压制飞机的轰鸣声了。
无数的沙俄军士兵仰起头观看,火光是向自己飞来的,肯定不会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