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茂公轻骑赴后寨 秦琼巧计安苏母(2 / 2)
徐茂公走到帐门前,轻轻咳嗽了一声:“九弟,三哥来看你了。”
帐内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定方沉稳的声音:“三哥请进。”
徐茂公掀帘而入,只见帐中陈设简单,一张木案上放着地图与笔墨,苏定方正坐在案后,一身戎装未卸,腰间佩着那柄成名的“寒铁枪”。他见徐茂公进来,并未起身,只是指了指案前的凳子:“三哥坐。不知三哥深夜前来,有何要事?”
徐茂公坐下,目光落在苏定方脸上——几年不见,他轮廓愈发刚毅,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疲惫。徐茂公没有直奔主题,反而笑道:“许久不见九弟,今日见你安好,三哥也就放心了。当年在济南府,你还是个少年,如今已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苏定方闻言,嘴角动了动,却未接话。他知道徐茂公此来,必是为劝降之事,只是不愿先开口。
徐茂公见状,也不绕圈子,缓缓道:“九弟,如今窦建德被困聊城,粮草断绝,麾下将士已无斗志,河北归唐已是定局。你是个聪明人,该知道顽抗下去,不仅会害了自己,更会让河北百姓再遭战乱之苦。”
苏定方终于抬眼,目光锐利如刀:“三哥是来劝我归唐的?”
“是,也不是,”徐茂公摇头,“我是来劝九弟,莫要再执迷不悟。你随窦建德,是为了平定河北、救民于水火,可如今窦建德已非昔日之人,他猜忌功臣、穷兵黩武,早已失了民心。而我大唐主公李世民,雄才大略,仁德布于天下,这些年平定中原,从不滥杀无辜,百姓皆盼大唐一统。九弟若归唐,既能继续施展抱负,又能护得河北百姓,何乐而不为?”
苏定方沉默良久,才缓缓道:“三哥所言,我并非不知。只是我苏定方既已归了窦建德,便该尽忠到底,岂能临阵倒戈?再者,当年我与唐营素有战事,手上也沾了唐兵的血,李世民若真容得下我?”
“九弟此言差矣,”徐茂公急忙道,“主公向来爱惜人才,当年尉迟恭将军也曾与主公为敌,甚至伤过主公麾下将士,可主公仍对他委以重任;还有秦二哥,当年在洛阳归唐,主公也是亲自出迎。至于你手上的唐兵血,那是各为其主,主公岂会放在心上?”
说到这里,徐茂公话锋一转,又道:“更何况,九弟难道就不牵挂家中老母?如今河北大乱,饶阳虽暂未遭兵祸,可窦建德残部若得知你被软禁,难保不会去骚扰老伯母。你若归唐,主公必会派人将老伯母接到长安,妥善安置,让你再无后顾之忧。”
苏定方身子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母亲年事已高,身体素来不好,他这些年在外征战,最放心不下的便是母亲。徐茂公这话,恰好戳中了他的软肋。
徐茂公看在眼里,心中暗喜,却仍不动声色地继续道:“九弟,咱十三兄弟,如今已有十一人归了大唐,就差你和老十二。二哥、四弟、老嘎达他们,日日都盼着你能回来,再像当年在济南府那样,兄弟同心,共闯一番事业。你若归唐,日后平定突厥、统一天下,必有你苏定方的一份大功,青史留名,岂不比困死在这后寨强?”
苏定方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枪鞘。帐外的风声、巡营的脚步声,一一传入耳中,他心中翻江倒海——一边是对窦建德的“忠义”,一边是兄弟情分、老母安危,还有那未竟的抱负。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没了往日的锐利,多了几分犹豫:“三哥,容我再想想。”
徐茂公见状,知道苏定方已有松动,便不再逼迫:“好,三哥给你时间。只是九弟,你要记住,机会难得,莫要错过了才后悔。明日一早,我再来听你的答复。”说罢,他起身作揖,转身出了帐篷。
帐外,夜色依旧深沉,徐茂公望着远处中军大帐的灯火,心中默念:二哥,诸位兄弟,九弟这边已有眉目,只盼张公瑾与牛进达能早日接来老伯母,让九弟彻底放下心防。
而此时的秦琼,仍在中军大帐中与众人商议后续事宜。柴绍已写好送往长安的书信,正交由亲兵准备连夜出发;曲突通与曲突盖则在清点兵马,确保后寨防务万无一失;程咬金与罗士信则守在帐外,以防有人惊扰。众人各司其职,只待明日苏定方的答复,也盼着张公瑾与牛进达能顺利接来苏母——这一场劝降,不仅关乎苏定方一人的命运,更关乎大唐平定河北的进程,容不得半点差错。
夜色渐深,唐营中的灯火渐渐稀疏,唯有中军大帐与后寨苏定方的帐篷,仍亮着烛火。一边是兄弟们的殷切期盼,一边是苏定方的内心挣扎,这场关乎情义与命运的抉择,终将在明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