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宫妃构陷藏毒计 兄弟嫌隙入深渊(2 / 2)
李渊沉默良久,手指轻敲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他对李世民的感情复杂——既有舐犊之情,又有帝王之忌。这个儿子太像他自己年轻时了:英武果决、胆略过人、深得军心。可也正是这份相似,让他倍感威胁。
终于,他沉声道:“朕待他不薄,封王开府,赐宅授兵,他若真有异心……休怪朕无情!”
与此同时,秦王府内灯火通明。
书房之中,烛火摇曳,映照出一张张焦急的脸庞。房玄龄手持密报,额上沁出汗珠,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殿下,不好了!东宫已联络刑部侍郎崔儦、御史大夫裴矩等人,拟于明日早朝弹劾您‘十大罪状’,其中‘私藏战利’‘私设府邸’‘结纳降将’皆列其首,更有甚者,竟称您在河北暗中打造兵器,图谋不轨!”
杜如晦亦急步而来,袍袖带风,神情凝重:“更糟的是,宫中已有流言,说您曾对亲信言‘天下非一家所有’,此语若传入圣听,恐被断章取义,酿成大祸!一旦坐实,便是谋逆之罪,株连九族!”
厅中众人闻言皆变色,有人低头默然,有人怒形于色。唯有李世民静坐堂上,一手执笔批阅军报,神色不动如山。窗外夜风穿廊而过,吹动案前纸页哗哗作响,却扰不动他半分心神。
良久,他搁下笔,抬眼望向窗外沉沉夜色,声音低沉却坚定:“我起兵以来,未曾私取一钱一物,抚恤将士皆出自库账,每笔可查;河北营寨乃为安置降卒所设,图纸文书俱全,苏定方早已备案上报。他们要构陷我,可以。但须拿出真凭实据。”
他说完,嘴角竟浮现出一抹冷笑:“诬告者,必自食其果。”
长孙金凤悄然步入,手中捧着一碗参汤,轻声道:“殿下,此刻不是争一时意气的时候。敌人既已布网,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不如提前布局,让真相先入为主。”
她语气温柔,却字字如针,直指要害。她是李世民的妻,更是他最信任的谋士之一。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她的冷静往往比千军万马更为珍贵。
李世民转头看她,目光柔和了几分:“你说得对。防人之心不可无。”
他当即起身,负手踱步,眉峰微蹙,思虑缜密如织网。片刻后,他果断下令:
“房玄龄,立刻加急传信河北,命苏定方将所有将士抚恤名册、营寨建造明细、军械收支账簿全部誊抄三份,一份存档,两份快马送回长安,务必要赶在早朝之前送达!我要让朝臣亲眼看到,我的每一文钱、每一粒米,都清清楚楚,经得起查验!”
“杜如晦,你即刻联络御史台中正直之士,尤其是温彦博、韦挺等人,请他们在朝会上为我作证。若有质疑,当场出示证据,不容污蔑!同时派人散布消息,说明河北之事纯属安置降兵所需,绝无秘密军械之说!”
“遵令!”二人齐声应诺,匆匆退下。
那一夜,秦王府上下彻夜未眠。文书飞传,驿马疾驰,无数墨迹在灯下流淌成河。仆役奔走传递,幕僚伏案疾书,连厨房灶火也未曾熄灭,只为给彻夜劳作者送上一碗热粥。
李世民亲自校对每一份文件,反复推演明日朝堂之上可能遭遇的诘问。他的眼神冷静如冰,心中却如烈火燃烧——不是为了权位,而是为了清白。他不愿背负叛逆之名,不愿辜负父亲的信任,更不愿让那些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蒙冤受屈。
而在东宫,李建成与李元吉也在灯下反复修改那份奏折。每一句措辞都经过斟酌,每一个“罪名”都配有“佐证”,甚至连虚构的“目击证人”都安排妥当。蜡烛燃尽一支又一支,墨汁换了三回,终将一篇洋洋洒洒、罗织严密的弹劾文书打磨成型。
李元吉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狞笑道:“大哥,这一回,我看他李世民怎么翻身!就算他有千般理由,万般解释,只要父皇心中起了疑,他就再也爬不起来!”
李建成望着案上那份墨迹未干的奏章,嘴角微扬,眼中却没有笑意。他知道,明日之后,无论胜负,兄弟之情都将彻底破裂。可帝王之路,本就是踏着鲜血前行的荆棘之道。
“明日早朝,便是他的死期。”他轻声说道,语气平静,却如寒霜覆地。
两府遥遥相对,灯火彻夜不熄。一座象征着权力巅峰的帝都,在这寂静的夜里,悄然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风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这场由谗言点燃、由野心推动、由亲情撕裂的兄弟之争,已无可挽回地滑向深渊。而明日朝阳升起之时,太极殿上,必将响起雷霆之声。
欲知早朝之上,李建成如何发难,李世民又能否自证清白,力挽狂澜,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