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教场大比显锋芒 后起之秀续荣光(2 / 2)
女眷席设在观礼台东侧,用珠帘隔开,却挡不住内里的热闹。苏锦云已嫁与晋王李治,此刻正坐在李治身旁,手中拿着一把团扇,低声与他说着场上的比试:“阿兄他们的三才阵,今日看来比上次演练时更熟练了。”李治性情温和,闻言点头笑道:“庆杰兄三人配合默契,定能拔得头筹。”
苏锦棠才十三岁,是苏定方最小的女儿,性子最是活泼好动。她手里攥着一柄小木剑,眼神紧紧跟着罗明的枪影打转,小脚丫在裙摆下悄悄踮着,恨不能立刻冲下场去,与那些少年们一较高下。高惠英看在眼里,伸手拍了拍小女儿的手背,温声道:“别急,等你再长两岁,娘亲自教你枪法,保证不比你阿兄们差。”
文臣席则在西侧,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老臣端坐其间,与武将们的热血沸腾不同,他们看得更多的是章法。魏征捋着山羊胡,对身旁的房玄龄道:“玄龄公你看,这些孩子不仅武艺出众,瞧那站姿、行礼,皆是规矩端正,进退有度,可见各家教得好,家风正啊。”
房玄龄抚着案几上的茶杯,目光扫过场中列队整齐的小将们,感慨道:“魏大人所言极是。少年强则国强,有这些小将在,我大唐的边关,往后便不愁无人守护了。”他身旁的杜如晦病重初愈,脸色略苍白,却也点头附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太宗陛下当年打下的基业,终将由这些孩子传承下去。”
年轻的狄仁杰站在文臣席的末位,他刚中进士不久,今日是随恩师房玄龄前来观礼。他没有老臣们的沉稳,目光里满是好奇与敬佩,尤其落在裴行俭身上时,更是多了几分留意——方才比试开始前,裴行俭奉李靖之命安排比试顺序,面对数十位小将的争执,他不慌不忙,按武艺路数、年龄长幼一一排序,条理分明,言语间既守规矩,又不伤和气,这般处事能力,远超同龄人。狄仁杰暗暗记下了“裴行俭”这个名字,心想日后定要与这位同龄人结交一番。
日头渐渐西斜,越过教场中央的旗杆,将影子拉得越来越长,比试也进入了最高潮。按照规矩,最后一轮是团体演练,由小将们自由组队,展示阵法与协同作战的能力。
裴行俭与罗明早已约好,两人联手演练一套“攻防阵”。裴行俭退至阵后,张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出,每一支箭都精准地落在罗明身前丈许处,将虚拟的“敌军”阵型打乱;罗明则持枪近战突破,枪尖转动间,如入无人之境,枪缨扫过之处,象征“敌军”的草人纷纷倒地。两人一远一近,一攻一守,配合得天衣无缝,连李靖都忍不住抚掌,对苏定方道:“定方,你这徒弟,真是捡到宝了。”
苏定方含笑点头,目光却转向自己的三个儿子。苏庆杰三兄弟此刻正展示家传的“三才阵”:苏庆杰持刀居前,负责破阵开路;苏庆武挥锤居中,抵御两侧攻势;苏庆周张弓居后,远程支援。三人步法默契,刀、锤、箭交替配合,将虚拟的“敌军”杀得节节败退,阵形丝毫不乱。高惠英看着儿子们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这“三才阵”,是当年她与苏定方一同创下的,如今竟在儿子们手中,演绎得如此精妙。
除此之外,薛讷与秦山组队,以枪法与锏法配合,攻守兼备;尉迟宝林与程处默虽性子莽撞,此刻却也收起了争执,双鞭与开山斧联手,竟也打出了几分气势。场中喝彩声此起彼伏,连禁军将士们都忍不住放下队列,踮着脚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助威声。
终于,所有演练结束。小将们列队整齐,齐刷刷地跪在场上,甲胄碰撞之声整齐划一,透着股少年人的英气。
李世民缓缓起身,龙袍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他朗声道:“今日教场大比,众小将各显其能,勇毅过人,皆有封赏!”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连风都似停了,只剩下天子的声音在教场上回荡:“裴行俭调度有方,武艺卓绝,升为游击将军,赐锦袍一袭、骏马一匹;罗明、薛讷、秦山、尉迟宝林、苏庆杰、苏庆武、苏庆周、程处默等,皆授校尉之职,随其父兄在军中历练,日后再立军功,另行升迁!”
“臣等谢陛下隆恩!”小将们齐声谢恩,声音响亮如雷,震得教场的旗帜猎猎作响。他们叩首在地,额头触碰到冰凉的青石板,心中却燃着滚烫的火焰——这不仅是封赏,更是天子的信任,是大唐的期许。
苏定方看着儿子们与徒弟裴行俭并肩而立,接受内侍宣读的圣旨,忽然觉得肩上的重担轻了些。他戎马一生,平定西域,征伐高句丽,身上的伤痕早已不计其数,所求的,不就是这一刻吗?这些孩子,终将接过他们手中的刀枪,把大唐的旗帜,插向更远的疆土。
秦叔宝捋着胡须,看着秦用、秦山捧着圣旨的模样,眼角的泪光终于落了下来,却笑着对程咬金道:“老程,你看,孩子们长大了。”程咬金难得收起了嬉皮笑脸,重重点头:“是啊,长大了,咱们也该歇一歇了。”
夕阳西下,余晖将教场染成了一片金红。小将们互相击掌,笑着约定下次比试的时间,铠甲上的汗渍反射着金光,像极了初升的朝阳,带着无限的希望。
李靖望着这一幕,转头对身旁的张炳、红拂女张初尘道:“咱们老了,可这大唐的将来,正年轻着呢。”张炳是当年“风尘三侠”中的老二,如今也已鬓发斑白,闻言点头,目光与李靖相接,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释然。
风尘三侠的传奇,或许将在岁月中渐渐落幕。但新的故事,已在这些少年的枪尖与箭簇上,在他们眼中燃烧的火焰里,悄然开篇。大唐的荣光,终将由这些后起之秀,一代代传承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