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苏定方演义 > 第314章 房谋杜断辅朝政,大唐气象初更新

第314章 房谋杜断辅朝政,大唐气象初更新(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贞观元年的冬夜,寒意已浸透长安城的青砖,尚书省内却依旧灯火通明。烛火跳动着,将房玄龄的身影映在堆积如山的户籍册上,他眉头微蹙,指尖划过册子上“陇右”二字,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面,似要将那两个字背后的困境都揉碎。

“关中流民总算安置妥当了,可陇右这旱灾,实在棘手。”房玄龄对着身旁的属官叹道,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案上摊着陇右官府送来的急报,字里行间满是焦灼——入秋以来滴雨未下,田地干裂,麦苗枯死大半,官府虽已开仓放粮,可从关中调运的粮食,走陆路需绕过大漠边缘,不仅路途遥远,还常遇风沙阻滞,转运始终跟不上百姓需求。

属官刚要回话,尚书省的门却被轻轻推开,一股寒气裹着风雪涌了进来。杜如晦披着一件沾满雪粒的披风,大步走了进来,他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道:“玄龄兄还在为陇右的事发愁?”

房玄龄见是他,眼中顿时亮了几分,连忙起身:“克明来得正好!你有什么主意?”

杜如晦走到案前,拿起陇右的地图,手指在上面划了一道弧线:“陆路难行,咱们便走水路。我刚从兵部过来,查了往年的漕运记录,蜀中今年收成尚可,可令陇右官府先组织百姓凿井灌溉,缓解眼前旱情;同时从蜀中调粮,走嘉陵江水路,再转渭水北上,比走陆路至少快三成。”

“水路?”房玄龄凑近地图,顺着杜如晦的手指看去,“嘉陵江冬季水浅,会不会影响行船?”

“我已问过漕运官,”杜如晦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条,递给他,“今年蜀中雨水足,嘉陵江冬季水位比往年高,只要选浅吃水的粮船,定能通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过粮船途经的羌人部落,近来与突厥有些往来,需防他们袭扰。”

房玄龄眼睛一亮,当即提笔在纸上勾勒水路图:“那就让苏定方派一队轻骑,沿嘉陵江沿岸护送,既能防备袭扰,又能协助地方官府组织装卸。”两人凑在案前,一个低头绘制水路路线,标注沿途的驿站与险滩;一个伏案计算粮草数量,估算每艘船的运力与行程时间。烛芯时不时爆出火星,将他们专注的侧脸照得格外清晰,窗外的风雪再大,也似与这满室的暖意隔绝开来。

次日早朝,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同出列,将奏折呈给李世民。房玄龄手持奏折,详细解说水路调粮的利弊:“走嘉陵江水路,虽需临时征调蜀中船只,但能节省近半月行程,且运费比陆路低两成,待粮船抵达渭水码头,再由陇右官府派车转运,足以解燃眉之急。”

杜如晦则上前一步,补充道:“臣昨日已传信给益州刺史,令他即刻预备三百艘粮船,清点蜀中粮仓,只待陛下旨意下达,便可启运。至于凿井之事,陇右各县令已领命,百姓们听闻能解旱情,都愿出力,预计一月内可凿井百口。”

李世民接过奏折,翻开细看,只见上面不仅有清晰的水路图,还有密密麻麻的批注——从粮船数量到护送兵力,从凿井进度到后续春耕安排,每一项都考虑得周全细致。他抬起头,看向阶下的两人,眼中满是赞许:“难怪朝中都说‘房谋杜断’,玄龄善谋,克明善断,有你们二人辅佐朝政,朕真是如虎添翼。”

他当即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准奏”二字,又道:“陇右之事解决了,科举之事也该提上日程。前朝选官多看重门第,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朕要开科取士,不论出身,只看才学,让天下有识之士,都能为大唐效力。”

房玄龄与杜如晦齐声应道:“陛下英明!”

时光匆匆,三个月后,春回大地。陇右传来捷报——百口水井如期凿成,清澈的井水滋润了干裂的田地;蜀中粮船顺利抵达渭水,粮食及时分发到百姓手中,陇右各县已陆续开始春耕,田埂上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

这日清晨,房玄龄站在尚书省门口,望着街上往来的人群,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晨光穿过坊门,洒在青石板路上,照亮了街边商铺的幌子——布庄的伙计正忙着挂出新织的春布,粮店门口排起了买新米的长队,还有商旅牵着骆驼,驮着西域的香料与丝绸,缓缓走过街头。空气中似乎都带着几分生机,不再有往日的萧条。

杜如晦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在看什么?”

房玄龄转头看向他,笑着指了指街上:“你看,长安的早晨,越来越有生气了。”

杜如晦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晨光中,孩童牵着母亲的手,蹦蹦跳跳地去买糖人;书生背着行囊,意气风发地往国子监方向走;巡逻的兵卒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几分从容——这便是他们日夜操劳想要守护的景象,是大唐初升的希望。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两人含笑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尚书省内,属官们已开始忙碌,奏折的翻阅声、算盘的噼啪声、偶尔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贞观年间最动人的朝局图景。而这图景背后,是君臣同心的坚守,是“房谋杜断”的辅佐,更是大唐气象更新的开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