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131章 碑不是石头,是口饭

第131章 碑不是石头,是口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崔知晦闻言大喜,连忙叩头谢恩。

从政事堂出来,已是深夜。

崔知晦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

当他路过春明门时,却看到一群妇孺围坐在官仓外,手中举着刻有亡者名字的木牌,静默地乞求粮食。

在火光的映照下,那些木牌上的名字,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个黑暗的时代。

崔知晦知道,这是武媚娘在暗中组织的“碑前请命”。

这个女人,果然不简单!

与此同时,永乐坊的高墙之上,武媚娘正静静地俯瞰着官仓前的人群。

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个冰冷的弧度。

“殿下,一切都按照您的计划进行着。”赵元安站在她身后,低声说道。

武媚娘转过身,看着赵元安那张沉默寡言的脸,淡淡地说道:“你还记得地宫西廊的那口废井吗?当年我们埋了三袋米,说是‘备工粮’,可后来谁也没见开过。”

赵元安点了点头:“记得,那是高履行私仓的暗道入口,米没进仓,进了他家地窖。”

武媚娘从袖中取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正是她从东宫旧档中抄出的“火政司采买流水”。

她用手指勾出十余笔“虚报耗损”,低声说道:“把这些交给韩十四,让他带着人去挖——不是为了米,是为了让全长安看见,他们吃的不是饭,是我们的命!”

当夜,韩十四率领十余名壮丁,悄悄地潜入了崇仁坊高履行宅后的荒园。

他们按照赵元安提供的图纸,挖掘了三丈多深,果然掘出了三口密封的陶瓮,里面装满了陈米,上面还印着“工部火政司”的字样。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还在陶瓮旁边发现了一些账册残页,上面记载着“每石米抽三斗归监工”的字样。

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清晨,数百名匠户遗属,围堵在礼部门前,高呼着“还粮!还籍!还命!”的口号,场面异常混乱。

薛仁贵奉李承乾之命,率领飞骑军赶到现场维持秩序。

但他并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只是命飞骑军当众打开米瓮,取出官印封条,高举示众。

百姓们看到那些印着“工部火政司”字样的陈米,顿时哗然。

铁证如山,高履行贪污军粮的罪行,已经昭然若揭。

李承乾立于东宫井口,手中那几页账册残页仿佛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口发紧。

井下热浪翻滚,熏得人睁不开眼,像极了长安城里即将爆发的民怨。

“殿下,”身后传来武媚娘轻柔的声音,带着一股子不属于这时代的冷静,“官仓第一锅米,热乎的。”

李承乾回头,看见武媚娘那张精致的脸上,写满了“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

她手中捧着的,不是一碗简单的粟米饭,而是一颗即将引爆的雷。

“您守碑,他们守家,”武媚娘将饭碗放在井边,动作轻缓得像是在供奉神明,“可总得先喂饱了肚子,才能谈别的,不是吗?”

李承乾看着那碗黄澄澄的米饭,闻着那股久违的饭香,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碗饭不仅仅是粮食,还是民心,是希望,更是武媚娘精心编织的一张网。

沉默良久,李承乾忽而一笑,将那碗米饭推入了井中。

“噗通”一声,饭碗沉入无底的黑暗。

下一秒,井底火光猛地一荡,无数只看不见的手,争先恐后地托起那只小小的饭碗,消失在红色的雾气之中。

李承乾抬头,望向太极殿的方向,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那重重宫墙。

“父皇,他们现在不是要饭,”他低声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他们是要个说法,要个理字。”

而此时此刻,太极殿内,龙案上的奏折堆积如山,李二正眉头紧锁地翻阅着御史台呈上的《高履行问罪录》。

“贪墨军粮,鱼肉百姓,朕的朝堂,何时出了这等蛀虫!”李二怒喝一声,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

突然,案前那只青铜香炉,无风自倾,“哐当”一声,摔得粉碎。

香灰四散飞扬,落在龙案之上,竟然诡异地组成了一个大大的“饭”字。

李二看着那个用香灰写成的“饭”字,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更是一种警告,一种来自底层的呐喊。

“来人!传旨!”李二的声音充满了压抑的怒火,“彻查高履行一案,朕要看看,这长安城里,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吃百姓的血馒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