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驴蹄印里长出新麦(1 / 2)
那头瘦驴,果真慢得可以。
李承乾,哦不,现在应该叫陈野,牵着它晃晃悠悠地进了淮南地界。
放眼望去,春耕景象倒是热火朝天,只是这耕作方式……一言难尽。
“这哪是种地,分明是糟蹋地!”陈野心里嘀咕。
只见农户们一窝蜂似的把麦种撒下去,深浅不一,密度更是随心所欲,简直是“广撒网,碰运气”。
用陈野的话来说,这是“随机播种法”,能不能丰收,全看老天爷心情。
更离谱的是施肥,不是把粪直接糊在苗上,就是干脆不施肥,任凭麦苗自生自灭。
陈野看得直摇头,这哪是种庄稼,这是“放养”!
他暗暗叹了口气,看来“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比他想象的还要艰巨。
既来之,则安之。
陈野寻了个小地主家,说是来做长工。
那地主见他身板单薄,又牵着这么一头“老弱病残”的驴,本不想要,但陈野开出的工钱极低,几乎是白干,地主这才勉强答应。
第一天,陈野就被安排去犁地。
他看着东家那歪歪扭扭的犁沟,实在忍不住了:“东家,这犁地可不能这么犁啊,得横平竖直,等距密植!”
地主一听,乐了:“呦呵,你还懂种地?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没听过什么‘横平竖直’的说法!你倒是说说,怎么个‘横平竖直’法?”
陈野也不怯场,从驴背上取下竹尺,在田里划了起来:“看好了,先用竹尺划出横线,再划出竖线,保证每一行每一列都整整齐齐,像棋盘一样。”
“然后呢?”地主抱着膀子,一脸看好戏的表情。
“然后,每穴三颗麦籽,间距七寸。”陈野一边说,一边示范,“这样种出来的麦苗,通风透光,营养充足,保证亩产翻一番!”
“放屁!”地主啐了一口,“要是这么种地能亩产翻一番,老子早就发财了,还用得着你来教?”
陈野也不争辩,又开始说起施肥的事:“东家,这施肥也得讲究方法,不能乱来。我有个‘粪土三比方’,保证麦苗长得壮壮的。”
“什么‘粪土三比方’?”地主一脸不屑。
“三成厩肥,五成草木灰,二成熟土,混合沤制。”陈野解释道,“这样沤出来的肥料,肥力足,还不会烧苗。”
“行了行了,别说了。”地主摆摆手,“老子听都听不懂。你就按我说的做,少给我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陈野无奈,只好闭嘴。
不过,队里有个寡妇,名叫赵十三,却对陈野的“新法”上了心。
她识得几个字,偷偷把陈野说的“横直等距密植法”和“粪土三比方”记了下来。
第二天,赵十三找到陈野:“陈先生,我能不能用你的方法,试种半亩地?”
陈野看着她那充满希望的眼神,点了点头:“当然可以。不过,东家那边……”
“没事,我自己跟他说。”赵十三咬了咬牙,“就算种不好,也算是我自己担着。”
于是,赵十三带着队里十二个同样是寡妇的姐妹,偷偷摸摸地开垦了一块半亩大的荒地,按照陈野的方法,种起了“新法麦”。
而此时,远在长安的皇宫里。
武媚娘正对着一面绣着精美图案的宫扇发呆。
扇面上,绣的不是花鸟鱼虫,而是一幅密密麻麻的“密植图”。
自从上次从那些做梦的宫女口中听到那些奇奇怪怪的“科技名词”后,武媚娘就留了个心眼。
她派人暗中打听,得知这些“科技名词”,都与华阴城新出现的“算学钟”有关。
她隐隐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大唐的秘密。
当她得知淮南有人试种“农科田”的消息后,立刻命人将《淮南耕法》的传抄本送入宫中,又召集了八名出身农家的宫婢,开设了“田策夜课”。
“姐妹们,都说说,这‘密植法’,能增产多少?”武媚娘问道。
“回娘娘,奴婢在家时也听老人们说过,种地要稀疏有致,不能太密,否则会影响收成。”一个宫婢说道。
“可这‘密植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是要‘等距密植’,每穴三籽,间距七寸。”武媚娘指着扇面上的“密植图”,“你们觉得,这可行吗?”
宫婢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武媚娘见状,又说道:“还有这‘粪土三比方’,你们怎么看?”
“娘娘,奴婢觉得这‘粪土三比方’倒是有些道理。”另一个宫婢说道,“以前在家时,老人们也说过,施肥要讲究配比,不能乱来。”
“好,说得好!”武媚娘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好好的研究一下这‘淮南耕法’,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玄机。”
她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女子能增产,为何不能主田契?”
几天后,一位颇受李二宠爱的妃子,在一次闲聊时,状似无意地向李二提起:“陛下,臣妾听说南方有女户种麦,产量极高,不如召她们入宫授艺,也好让宫里的娘娘们学学,以后也能帮陛下分忧解难。”
李二听了,微微一笑:“哦?还有这等事?也好,传旨,让孙思邈巡视南方时,顺便看看这‘女户种麦’是怎么回事。”
再说孙思邈,奉旨巡视南方,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淮南。
他先是察看了各地的疫情情况,又询问了当地的官员,得知淮南一带,今年春耕普遍采用了新的耕作方法,产量有望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