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灰里种出青苗来(1 / 2)
李承乾站在被烧成黑炭的农技义塾前,心头那股子邪火蹭蹭往上冒。
这帮孙子,玩阴的!
他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冷静。
现在不是上头的时候,得想办法把这事儿给盘活了。
“韩九,别愣着了,跟我走!”
他拉起还在发愣的韩九,直奔淮南而去。
淮南,鱼米之乡,也是他“农村包围城市”计划的重要一环。
还没到地儿,就看见一群人热火朝天地忙活着。
领头的,正是赵十三。
好家伙,这老太太,真不含糊!
只见她指挥着众人,用烧焦的木料搭建地龙的基架。
这玩意儿,冬天烧点柴火,能让屋里暖和不少。
“十三婶,你们这是……”
赵十三抬头一看,乐了:“陈野?你咋来了?”
李承乾嘿嘿一笑,心说这老太太眼神儿真好使。
他也没隐瞒,把谯郡的事儿简单说了说。
“这帮狗日的,就是见不得咱们老百姓过好日子!”赵十三啐了一口,骂道,“没事儿,烧了就烧了,咱们再盖!这次,咱们盖个更结实的!”
李承乾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决定,帮他们一把。
他抹了把脸上的灰,走到赵十三身边,说道:“十三婶,这地龙不错,就是有点费柴。我有个法子,能省不少柴火。”
说着,他指着墙角堆着的碎陶片,说道:“这玩意儿别扔,敲碎了铺在墙上,能防潮。还有这灶台,得改改。”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
“这叫‘双层灶台’,上面煮饭,
众人听得入了迷,纷纷围了上来。
“陈野先生,你这法子是从哪儿学的?”一个老农好奇地问道。
李承乾摸了摸鼻子,嘿嘿一笑:“梦里有个先生,吹着笛子教我的。”
赵十三闻言一怔,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她走到李承乾身边,悄悄地将一穗麦子塞进他的包袱里。
“出门在外,多保重。”
李承乾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他知道,有些事情,不必说破。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皇宫里,武媚娘也迎来了一个机会。
她借着一份《田科请愿书》,成功引起了李二的注意。
这《田科请愿书》是李承乾之前搞出来的,里面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推广农业技术的必要性。
李二看了之后,龙颜大悦,立刻召见了武媚娘。
“你就是武媚娘?”李二坐在龙椅上,眼神犀利地盯着她。
“奴婢参见陛下。”武媚娘不卑不亢地说道。
“这份《田科请愿书》是你写的?”
“回陛下,奴婢只是代笔,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武媚娘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哦?那是何人?”李二好奇地问道。
武媚娘没有回答,而是呈上了一本《宫婢技籍册》。
“陛下请看,这上面记载了宫中所有宫婢的技能。三百六十五名宫婢,一百二十七人出身农乡,八十九人通缝补机巧。若是陛下允许她们参加技职考试,便可弥补工坊人力之缺。”
李二听了,沉吟不语。
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宫女,竟然有如此见识。
“好,朕准了。命你协办‘内廷技训所’,负责宫婢的技能培训。”
武媚娘心中一喜,连忙跪谢:“奴婢遵旨!”
当夜,武媚娘召集了自己的心腹,秘密地安排了一项任务。
“将《密植图》刻成木版,暗中印刷一千份,随着冬衣一起发放给流民。”她眼神坚定地说道,“让每一床被子里,都裹着变革的种子!”
与此同时,孙思邈也在为了百姓的生计而奔波。
他设立了“疫后复耕总局”,专门负责灾后重建工作。
他调拨了大量的药材和农具,用马车一同运往南方。
他亲自率领医童深入乡村,教百姓用艾草熏田,用石灰消毒水井。
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农医轮值制”。
每个村子都要选出一个人,既要学习耕种技术,又要学习医术。
学成之后,回到村里,既能种地,又能看病。
这种制度,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但也引起了一些士族的不满。
“孙思邈这是以医乱政!”一个士族气急败坏地说道。
孙思邈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他当众取来一份疫区的土样,放入两个花盆里,分别种上麦子。
一个花盆施了药,一个花盆没有施药。
七日之后,施了药的花盆里的麦苗长得青翠欲滴,而没有施药的花盆里的麦苗则已经霉黑。
孙思邈抚须说道:“土病不治,人岂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