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青娥笑罢髭须绿——补骨脂奇缘记(下卷)

青娥笑罢髭须绿——补骨脂奇缘记(下卷)(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青娥笑罢髭须绿——补骨脂奇缘记

下卷神草扬名融医道

第一卷十里椰香传药韵

郑愚服满十日“婆固脂”那日,琼州府衙的凤凰花恰好落了满院,他身着常服,在庭院中打了一套简易的导引术,动作虽不迅捷,却连贯有力,全然没了往日的滞涩。幕僚们围在一旁,看着自家大人面色红润,眼神清亮,纷纷感叹:“大人这精神头,怕是比五十岁时还要健朗!”郑愚笑着摆手,目光却望向院外——自他服药见效后,便让李摩诃在府中开设临时药棚,为百姓免费诊治虚寒之症,此刻药棚外早已排起了长队,椰林掩映的小道上,满是求医的乡邻。

药棚内,李摩诃正忙着为一位老渔民诊病。那老渔民姓周,常年在海上捕鱼,十年前落下了风湿痹痛的病根,每逢阴雨天,膝盖便痛得无法屈伸,连渔船都上不去。李摩诃搭脉后,取了炮制好的“婆固脂”,又加入桂枝、独活,研磨成粉,嘱咐他用温酒送服,同时用生药捣碎外敷膝盖。老周半信半疑地服了五日,竟真的能拄着拐杖走到府衙,拉着李摩诃的手哽咽道:“先生的药比贴了十年的膏药都管用,我现在能弯膝盖了!”郑愚站在一旁,看着老周激动的模样,忽然觉得,这“婆固脂”不仅治好了自己的病,更成了连接官民的纽带。

府衙旁的小集市上,有个卖针线的农妇阿秀,婚后三年未孕,平日里畏寒怕冷,经期腹痛难忍,吃了无数调经的汤药也不见效。听闻府衙有奇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李摩诃诊脉后,对郑愚说:“此妇是宫寒不孕,‘婆固脂’能温肾暖宫,可配伍艾叶、香附同用。”郑愚记下药方,让府中仆妇按方抓药,又嘱咐阿秀每日用热水泡脚,配合服药。三个月后,阿秀竟带着一篮新鲜的荔枝来谢恩,脸上带着红晕:“大人,先生,我怀上了!现在手脚暖和了,经期也不痛了!”

随着求医的人越来越多,郑愚发现,琼州百姓多有虚寒之症——渔民常年受海风侵袭,农夫常冒雨耕作,妇人们多因产后失养落下病根。他便与李摩诃一起,根据不同病症调整“婆固脂”的配伍:治老人夜尿多,加益智仁、山药;治妇人宫寒,加艾叶、当归;治风湿痹痛,加桂枝、牛膝。每一个药方,都经过实践验证,每一次调整,都记录在案。府衙的幕僚们见状,主动帮忙整理病案,短短半年,竟攒下了厚厚的三大本,上面记满了患者的姓名、病症、药方与疗效。

这日傍晚,郑愚与李摩诃坐在府衙的亭子里,看着夕阳透过椰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药棚外还有零星求医的百姓,却已没了往日的拥挤——许多人服了药后,不仅自己痊愈,还将“婆固脂”的妙用传到了周边州县,甚至有人专程从雷州半岛渡江而来。李摩诃拿起桌上的“婆固脂”生药,对郑愚说:“此药在诃陵国,多是山野村夫自用,从未想过能帮到这么多人。”郑愚笑着接过药,放在鼻尖轻嗅,那淡淡的辛香中,似乎还带着阳光与米酒的气息:“先生可知,这便是‘源于生活’的力量?百姓的病痛,是最好的医书;实践的经验,是最真的药引。”

第二卷山野寻踪探本源

郑愚深知,要让“婆固脂”真正留在琼州,光靠府衙的药棚远远不够。他听说,李摩诃带来的“婆固脂”生药,是从诃陵国的山野中采摘的,若能在琼州引种成功,百姓便能随时取用,不必再依赖商船带来的药材。于是,他与李摩诃约定,一同进山寻找适合“婆固脂”生长的地方。

出发那日,天刚蒙蒙亮,两人带着几名熟悉山路的樵夫,背着竹筐,沿着琼州北部的山路往上走。山路崎岖,布满了青苔,郑愚虽已痊愈,却也走得气喘吁吁。李摩诃见状,递给了他一小包“婆固脂”粉末:“大人含在口中,能补气力。”郑愚依言含下,片刻后,果然觉得喉咙生津,脚步也轻快了些。他笑着说:“这药当真是随身的‘暖炉’,走到哪里都不怕寒了。”

行至半山腰,他们遇到了一位采药的老药农,姓陈,年过七旬,却依旧健步如飞。老陈见他们背着竹筐,像是在寻什么,便主动搭话:“两位是来寻草药的?这山上的草,我闭着眼睛都能认全!”郑愚大喜,忙取出“婆固脂”的生药,问老陈是否见过。老陈接过药,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闻了闻,忽然笑道:“这草我们叫‘暖阳子’,长在向阳的坡地上,夏天开小黄花,秋天结的籽像小豆子,以前有人用它泡酒治腰痛,就是不知道药效这么强!”

郑愚与李摩诃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老陈带着他们来到一处向阳的缓坡,只见坡地上长满了与“婆固脂”相似的草药,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凑近了能闻到淡淡的辛香。李摩诃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挖出一株,查看根部:“没错,就是‘婆固脂’!没想到琼州也有野生的,这里的气候与诃陵国相似,向阳坡地又能充分接受日照,正是它喜欢的生长环境。”

老陈告诉他们,这“暖阳子”在山里不算稀有,只是以前没人知道它的真正功效,顶多用来泡酒治些小痛小病。有一年,村里有个少年,在山中砍柴时摔断了腿,伤愈后总觉得腿骨发凉,阴雨天更是痛得厉害。老陈便采了些“暖阳子”,用米酒泡了三个月,让少年每日喝一小杯,半年后,少年的腿竟完全好了,还能跟着村里人上山打猎。“现在想来,这‘暖阳子’怕是能补骨头里的阳气!”老陈感慨道。

郑愚听着老陈的话,心中越发清晰:民间的口传经验,往往藏着未被发掘的智慧。他让樵夫们小心翼翼地挖了些“婆固脂”的幼苗,打算带回府衙的菜园中试种。临走时,他给了老陈一些银两,却被老陈推辞了:“大人要是能把这‘暖阳子’的用法教给更多人,比给我银两还强!山里人不怕穷,就怕生病没药治。”郑愚握着老陈的手,郑重地说:“老丈放心,我定会让这‘暖阳子’,成为护佑一方百姓的神草。”

第三卷医道相融破成见

琼州府推广“婆固脂”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岭南其他州县,甚至惊动了广州府的医官们。这年冬天,广州府的资深医官王大夫,带着几名弟子专程来到琼州,名义上是“交流医道”,实则是为了验证这“异域奇药”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神奇——在他们看来,中原医道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早已奠定了医药根基,“蛮夷之地”的草药,怎能与中原的经典药材相提并论?

王大夫抵达琼州府时,正赶上郑愚在府衙举办“药会”,邀请了周边州县的医人、药农,分享“婆固脂”的用药经验。王大夫一进府衙,便看到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病案,桌案上摆着“婆固脂”的生药、炮制后的药末,还有不同配伍的药方。他扫了一眼,便皱起了眉头,对身边的弟子说:“这些病案只记了疗效,却不提性味归经,配伍也杂乱无章,哪里有半点医道的严谨?”

郑愚见王大夫来了,忙上前迎接。王大夫却没理会他的寒暄,直接问道:“郑大人,听闻你用‘婆固脂’治好许多人,可此药从未见于中原医书,不知你如何确定它的药性?若是药性猛烈,伤及百姓,岂不是害了人?”郑愚没有生气,只是笑着将王大夫请进内堂,取出那三大本病案,又让人请来几位痊愈的患者。

第一位患者是之前的老管家,他笑着对王大夫说:“王大人,我以前每夜起夜五六次,服了‘婆固脂’配益智仁,现在一觉到天亮,手脚也暖和了。”第二位患者是渔民老周,他当场弯了弯膝盖,活动自如:“我这腿痛了十年,吃了多少汤药都不管用,就服了这药,现在能上船捕鱼了!”第三位患者是农妇阿秀,她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笑着说:“若不是这药,我怕是一辈子都当不了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