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酸浆灯影秘录(上卷)

酸浆灯影秘录(上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三回灾年济世本草微光破疫瘴

次年春日,陈留一带突发疫症,起初只是少数人发热恶寒,咳嗽咽痛,后竟蔓延开来,每日都有村民染病,重者高热不退,咳血而亡。乡邻们惶恐不安,纷纷闭门不出,村医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疫情肆虐。

苏衍此时仍在陈留,见此情景,心急如焚。他每日奔走于各村,为患者诊病,发现多数患者症状相似:高热、咽痛、咳嗽、口渴,部分患者伴有小便黄赤,与他之前诊治的风热病症相似,却更为凶险,似是“热毒炽盛,表里同病”。

他想起去年用过的酸浆,其性寒能清热,味酸可生津,苦能泻火,或许能解此疫毒。但疫情危急,单用酸浆恐药力不足,他便结合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酸浆为君药,清热解毒、利咽生津;配伍金银花、连翘为臣,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佐以桔梗宣肺利咽,滑石利湿通淋,引热毒从小便而出;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他将此方告知各村的赤脚医生,又带领乡邻采摘酸浆——此时酸浆虽未结果,但茎叶亦可入药,只是药力稍逊,需加倍使用。乡人们虽半信半疑,但眼见苏衍日夜忙碌,又有之前酸浆治病的先例,便纷纷行动起来,采摘酸浆,煎煮汤药。

起初,仍有村民担心这野草无用,不肯服药。村东头的张老汉,其子染病深重,高热昏迷,张老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药汁灌给儿子。次日清晨,儿子竟缓缓睁开眼,虽仍虚弱,却已能开口说话。消息传开,村民们不再犹豫,争相服用汤药。

不出十日,疫情得到控制,染病者逐渐康复,未染病者服用汤药后,也鲜有再感染者。苏衍长舒一口气,看着田埂上被采摘后又重新冒出嫩芽的酸浆,心中感慨:这株不起眼的草木,竟在灾年成为济世良药。他愈发觉得,世间草木皆有灵性,许多药用价值尚未被典籍记载,却藏在乡野之间,等待医者去发现、去验证。

此次疫灾过后,酸浆能治热毒疫症的消息,在陈留周边的州县流传开来。不少医者前来向苏衍请教,苏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酸浆的药用范围,也从最初的消暑解渴,扩展到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利湿退黄等诸多方面——它在实践中历经考验,药用价值愈发凸显,距离走进正统医籍的那一天,也越来越近。

第四回方志留痕野史初载草木名

岁月流转,苏衍离世已有数十载,他的行医笔记在医者间辗转流传,酸浆的药用知识也随之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此时已是南北朝时期,天下动荡,却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整理地方史志与农书,记录民间的风物与技艺。

青州有位学者姓王名崇文,自幼喜爱草木,曾游历四方,搜集各地的奇花异草,欲编撰一部《青州风物志》。一日,他在翻阅一位老医者遗留的手稿时,看到了关于“酸浆”的记载,提及此草能清热利咽、治疫解毒,心中好奇,便带着手稿,前往陈留一带寻访。

王崇文来到当年苏衍行医的村落,此时村中已无人记得苏衍,但提及“红灯笼草”,老人们仍能说出它的种种妙用。他在田埂、河畔、墙角,都见到了酸浆的身影,或匍匐生长,或丛生一片,绛红的宿萼在风中摇曳,像一串串小小的灯笼。

他向乡邻请教酸浆的生长习性:春生苗,夏开花,秋结果,喜湿润之地,耐贫瘠,田埂、沟边、荒地皆可生长。又询问其食用与药用方法:果实可生食、制酱,茎叶可入药,或煎服,或捣敷,能治咽痛、咳嗽、黄疸、湿疹等症。乡邻们你一言我一语,将世代积累的经验告知王崇文,这些零散的口传知识,比手稿中的记载更为详实、鲜活。

王崇文一边记录,一边亲自验证:他采摘酸浆茎叶,煎汤服用,果然口感微苦,饮后有清凉之感;将酸浆果捣烂敷在蚊虫叮咬处,瘙痒立止。他还在当地的农人家中,见到用酸浆果制作的果酱,酸甜可口,据说夏日食用可开胃消暑。

回到青州后,王崇文将搜集到的关于酸浆的资料,详细记载于《青州风物志》中:“酸浆,一名挂金灯,又名红姑娘。苗生三出叶,茎有细毛,夏开白花,秋结浆果,外包绛红宿萼,形似灯笼。味酸、苦,性寒。生食可消暑解渴,入药能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利湿通淋。陈留一带,民多采之治暑热、疫症,屡有奇效。”

这是酸浆首次正式出现在地方史志中,虽非正统医籍,却为其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记录。王崇文在志中感叹:“世间草木之效,多源于民间实践,口耳相传,后经学者搜集整理,方得载入典籍。酸浆之流,恰是‘实践先于文献’的佐证,亦见我华夏草木药用智慧,源于生活,流于民间,生生不息。”

自此,酸浆的药用知识,开始从口传走向文献,从乡野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它的故事,也在史志的墨香中,续写着新的篇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