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偷袭老同志(2 / 2)
只要赵贞吉保持沉默,那内阁就能达成一致意见。
而如今隆庆皇帝这个情况,只要内阁能达成一致,皇帝肯定是不会同意苏泽的奏疏。
赵贞吉皱着眉。
赵贞吉不喜欢高拱,但是他同样不喜欢张居正。
看到赵贞吉沉默,张居正就准备一锤定音,这时候殷士儋说道:
“且慢。”
张居正看到殷士儋准备表态,他立刻打断道:
“殷阁老,此非教育务。”
这下子殷士儋的脸色涨红,张居正这么说等于直接打脸了!
张居正等于说,这不是教育事务,他这个教育专务大臣没有资格发言!
殷士儋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张居正却依然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这下子就连赵贞吉也有些看不过去了。
赵贞吉说道:
“张阁老,朝廷纲宪大事,难道殷阁老都不能发言吗?”
张居正看向赵贞吉,就连雷礼的表情也不太好看,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过于独断专行了。
张居正也开始反省自己,如果是别人的奏疏,大可以让殷士儋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不让他署名就是了。
也许是事关苏泽,这让自己失态了。
张居正咳嗽了一下说道:
“赵阁老说的没错,那就请殷阁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吧。”
这时候目光又落在了殷士儋的身上。
经过这么一场风波,又是一阵子时间过去。
内阁中陷入到沉寂之中。
其实本来殷士儋也没什么好说的。
他虽然和高拱结盟,但是苏泽突然弹劾左都御史王廷,其实也不占什么理。
殷士儋表示一下支持,也就算是能向高拱表态了。
但是张居正如此蛮横的作风,让殷士儋彻底不满。
不知道为什么,殷士儋突然灵光闪现。
他喊来自己身边的中书舍人,交代了对方一些事情,接着就继续保持沉默。
就在张居正的耐心快要消耗完毕的时候,殷士儋身边的中书舍人回到内阁。
他附耳在殷士儋边上说了几句,这下子殷士儋的眼神都亮了。
他回头看向张居正,这让张居正感觉到了不妙。
殷士儋清了清嗓子说道:
“刚刚本官派遣中书科去打听了。”
“都察院并没有举行开衙仪式,今日左都御史王廷也是在家称病的,没有去都察院。”
殷士儋说完,整个内阁都沉寂了下来。
赵贞吉立刻说道:
“既然都察院没有开衙,那都察院的大印是什么时候盖的?”
张居正这下子明白完蛋了。
左都御史王廷经常称病,但有时候都察院又需要官印,所以都察院内有很多空印的奏疏。
张居正也没想到,这帮御史竟然如此不周密!
空印可不是小事情!
明初有一个大案,就是“空印案”。
为防官吏贪污危害朝纲,朱元璋规定,地方官府每年须派计吏前往中央户部,核对包括田赋、税收及军事开支在内的财政收支。
户部审核后,遇有钱粮不符合之处,就要驳回重新填造。
但省府到户部的路途遥远,所以上计吏多持空印文书,若遇到户部驳回,随即改正,此种行为成为当时惯例。
洪武九年,朱元璋核查全国财政收支的账册,发现预先盖印空白账册之事,对此大为震惊,认定地方官员会借此贪污钱粮,遂下令严惩,将主印官员皆处死,辅佐官员以下杖打一百。
这件事成为明初大案,这之后各级衙门对于印章的管理都非常严格。
而因为管理印章不严被罢官的官员也相当多。
王廷为了方便自己请假,但是又怕被疏在都察院。
这样做其实也是正常的,反正王廷也无法控制都察院,他在不在都察院,面对这类奏疏也只能盖章。
但是你的奏疏是正月十六上的,正月十六都察院连一个开衙的仪式都没有,大印还都被封存着,就用空印的奏疏来弹劾当朝首辅!
殷士儋说道:
“老夫之前看都察院的弹劾奏疏,都察院的大印和其他的印章颜色不同,原来是盖章的时间不同。”
“左都御史王廷保管官印不利,留空印在院内,视朝廷法度官印于儿戏!”
“本官也要上书弹劾他!”
到了这里,张居正也明白,都察院这次是大势已去。
因为“空印案”的缘故,官印问题是朝廷的大事。
虽然现在不会因为空印杀官员了,但是罢官是肯定要罢官的。
历史上,仅仅是因为盖错印章,而被罢官的大明大臣都有不少。
王廷不仅仅是盖错印章,而是在都察院留下空印,那苏泽弹劾他“尸位素餐”,那也不为过了。
甚至不仅仅是王廷,就连那些联署上书的资深御史,他们使用空印奏疏,也要受到惩罚。
这场针对高拱的出招,竟然就被苏泽轻易化解了!
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张居正也不再犹豫,他说道:
“左都御史王廷保管官印不利,苏子霖所奏无误,本官也支持他弹劾。”
就这样,内阁发生逆转,四位阁臣全部支持弹劾王廷,殷士儋又让人附上了证据。
就这样,苏泽一份奏疏,左都御史王廷倒台,都察院也瞬间落入下风,高拱很快就要重新回到内阁。
张居正暗暗叹息,经过这件事,高拱必然会清理都察院,换上几个他信任的资深御史上去。
这样一来,这一招院属弹劾的招数就无法再用了。
不过张居正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既然这次的进攻被挫败了,那就准备下一轮好了。
张居正环视了一圈,又说道:
“但都察院乃是台宪总纲,如此多事之秋,也需要都察院弹压官场。”
“所以王廷去职之后,都察院还是需要一个掌舵的人。”
张居正清了清嗓子说道:
“本官建议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海瑞回朝,执掌都察院,诸位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