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 第331章 洪承畴的大手笔

第331章 洪承畴的大手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还请大都督下令。我左良玉必将全力以赴,灭了这大清鞑子。”

“大都督下令。如今时不我待,若是让盛京皇城里的一众鞑子逃了,可就实在错失良机了。”

“大都督,下令。”

帐内将领们一个个心急如焚,目光灼灼地盯着主位上的洪承畴。

洪承畴见此情形,嘴角含笑。

倒也没辜负众人的期待。

他朗声一笑,大手一握,刹那间便定了军令:“好。”

“左良玉。”

洪承畴一声令下。

左良玉虎背熊腰的身躯猛地上前,目光郑重:“末将在。”

“责令你于盛京皇城之东潜行,务必将其通往外界的要道拦住,绝不可让鞑子逃亡。”

“孙传庭。”

“末将在。”

“皇城以西,乃是连通草原的要道。鞑子若从此处逃回草原,我等大军势必难以追赶,此处乃是重中之重。若是出了差错,本都督定不轻饶。”

孙传庭屏气凝神,重重点头:“还请大都督放心。但凡末将还有一口气在,定不会让这些贱奴鞑子逃出去半条官道。”

随后,秦良玉、卢象升、曹文诏等人也一一领命。

洪承畴这一次格外“阔气”,一口气将所有将领尽数派了出去。

既是给了众人一份恩惠,让他们都能参与这最后的决战,也是深知这一战的含金量:此战过后,无论是他们这些将领,还是大明的国运,都将在史书上大写特写,而参与其中者,更能名垂青史、万古流传。

一个个将领带着兴奋昂扬的战意、充足的士气转身出发。

监军太监见状,上前几步张了张嘴,想了半晌,终究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这一场战争对大明至关重要,绝不能出差错。

只要洪承畴没有造反之举。

他这监军太监便只是个摆设、个隐形人。

可他倒也乐得如此,只因这一战之后。

他这“监军”之名,恐怕也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这已是最大的功劳。

“哈哈哈哈。”

待众将全部离去,军营主帐之内,洪承畴仰天大笑,难得地兴奋无比,“本都督自领兵以来,可许久都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了。”

洪承畴目中精芒闪烁,说的倒也是实话:大明此次出兵本就有十多万,收服蒙古八部之后,如今大军足足将近三十万,对外更可直接号称五十万。

这般兵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盛京皇城里收拢的大清残余部队活活淹死。

更别提如今大清境内,不少大明子民、蒙古部落,甚至连部分满人,都心向大明王师。

天时、地利、人和,统统都站在他洪承畴这一边。

此时此刻,莫说是他来领兵,即便是换个傻子来,也能轻易灭了大清。

他远清侯晋封国公的日子,已然近在眼前,肉眼可见。

……

三军出动,浩浩荡荡。

三十万大军压阵前行,几乎在大军开拔的那一刻,大清一方的守城将领们便纷纷开始求援。

写好书信,让麾下士卒十万火急地送回盛京皇城。

可连这些守城将领自己,都没抱多大奢望:往往大明王师刚抵达城下,守城之人便立即开门投降。

除了少许负隅顽抗的“愚忠”之辈,大多数人都认清了时局。

识时务者为俊杰,接二连三地倒向了大明阵营。

如此一来,大明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便凭着天下大势,稳步推进大清境地。

拿下的城池越多,人心便越发向大明靠拢;再加上那些守城主将悉数归附,三十万大军也逐渐变得“名副其实”,甚至人数还在进一步扩大。

投降过来的人,也想立一份功,好让自己日后在大明治下能过得稍稍滋润、安心些。

大军之中,曾经的闯王、如今的总兵高迎祥,正带着他的左膀右臂贺一龙、罗汝才同行。

三人许久未见,初时重逢还有些陌生,可聊了几句后便迅速熟络起来。

只因他们如今同属大明军伍,立场早已决定了彼此的亲近。

此时,高迎祥骑在西域大宛马上,手握缰绳,面目间满是感慨:“实在难以想象,不过区区三五年,我大明竟有如此神勇之威。不仅不久后要灭了大清、重收失地,甚至在不远的未来,还要深入草原腹地。

有了蒙古八部相助,这大清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般躲躲藏藏了。”

贺一龙听后淡淡一笑,语气带着几分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罢了。如今谁不晓得,咱们大明有从仙界归来的太祖皇爷这根‘破天之柱’?

太祖皇爷乃是济世仙人,能未卜先知。

朝鲜一战,我大明能打翻身仗,便是托了仙人的福。

既是仙人,自然能把‘烧火棍’变成杀伤力巨大的火器,如此才能在正面战场大发神威。

到了如今,即便咱们这些地方卫所的人,面对八旗精锐也能有一战之力了。”

说起火器,罗汝才咂了咂嘴,脸上带着几分无奈又惊叹的神色:“这火器之用,实在太方便了。士卒只需训练数月,最多半年,便能和天下一等一的精锐争锋,人力物力成本大大缩减。

更别说火器数目足够多,再与其他兵种配合,即便对方是一等一的精锐,见了也得吃迎头痛击,只能暂避锋芒、另寻时机。”

三人不住感慨,而这也正是如今大明军伍中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

大明强大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快到让所有人都还没反应过来,便已被远远甩在身后。

不仅是蒙古人,连许多大明子民,对“太祖仙人助大明复兴”的说法也深以为然。

洪承畴威震四方,大明王师步步逼近盛京皇朝,那套“包饺子”的战略再次启用。

虽是“一招鲜”,却出奇地好用。

可这“好用”,对大清一方而言,便是灭顶的压力。

眼睁睁看着四处可逃的生路一点点缩减,盛京皇城内的各方势力早已慌了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