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朱棣归来,帝王手段(2 / 2)
“哈哈芭乐!他终究还是走了这一步吗?”
朱棣目光微眯,狭长的眼角之处出现一丝淡淡的冷意。
他停下脚步,身后的官员全都屏气凝神。
“罢了,罢了。”
朱棣大为叹息,摇晃着脑袋继续朝前行进,短短两三日光景,便从海关追溯回到了大燕的国都,来到了皇宫之处。
“这些时日,委屈你了。”
朱棣坐在软榻上,几分男儿家的柔情看向皇后刘氏,同样也关切着她肚子里的孩子。
这可是他朱棣的第一个孩子。
“望陛下安心,陛下为国出行,风尘仆仆。
是臣妾无能,若非此番有着大将军朱能之功,恐怕这皇宫已然被那乱臣攻破了。”
此时皇后刘氏也依旧惦记着皇家颜面,并未直言点出哈哈芭乐的身份,这般对皇室而言可不是好事。
“委屈你了。”
朱棣再度温言说道。
朱棣皱眉片刻,再度点头。
之前的时候他倒没注意皇后刘氏还有这般细腻心思。
如今看来,父皇为他选了个好妻子。
并未在后宫之事上纠缠太久,大燕国都之内发生了这么多事,自有他朱棣忙的,万万不会在当下便沉溺儿女情长。
次日朝会之上,朱棣还未开言。
朝堂之上的一众蛮夷官员便已是匍匐在地,身子抖如筛糠,个个开始请罪:“陛下,微臣有错。微臣知而不报,请陛下拿去微臣一身官袍,微臣甘愿领罪受罚。”
“陛下外出为国征战、为国谋利,举国之内却生出这种大乱之事,微臣督察有罪,请陛下治罪。”
大多数的蛮夷官员或多或少都知晓哈哈巴勒这叛徒一事,只不过有的参与,有的没参与而已。
身为蛮夷之人。
他们中绝大多数打从心眼儿里还是希望哈哈巴勒能成功。
若是能成,无论日后如何,哪怕当下对他们这些蛮夷人而言,也绝对是破天荒的突破。
凡事有一便能有二。
待到日后,这一整个大燕国度未必不能为他们蛮夷所有,也算是他们蛮夷之人学习了大明文化后,对大燕国都悄无声息的一次试探。
而这事情必定会付出惨重代价。
朱棣端坐帝王尊位。
他眯着的眼眸冰冷如刀,锋利之意在那些蛮夷群臣身上一一扫过,随后又在不少大明官员身上同样扫过。
朱棣冷哼一声,右手一挥。
下一刻,朝会大殿之外,樊忠披甲上前,身后还跟着一群宫中甲士。
朱棣开口:“拿下。”
樊忠当即领命,按照早已搜集好的情报开始拿人。
“踏踏踏。”
樊忠步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身后的甲士一个个也尽数是燕王府上的亲卫精锐,难得的血勇之士。
他们全力出手,抽出刀柄左右开弓,将刀架在那些大多数蛮夷官员的脖子上。
凉飕飕的感觉袭来,其中不少蛮夷官员双目圆睁,身子一软便彻底跪了下去,甚至大殿之内还有一阵尿骚味微微弥漫。
朱棣冷眼旁观,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
樊忠刀刃往下轻轻一划,顿时脑袋掉了一地。
这便是他大燕天子朱棣对这些蛮夷人立的威,杀一儆百的好,这便是叛徒该有的下场。
他手持天子剑,剑鞘青铜打造,通体嵌着赤凰纹饰,微微一闪寒光。
这位好武之人,只是坐上了这一国之主的位置才勉强有所收敛,此刻却更显霄刑杀伐之气。
将天子剑剑尖落在其中一名蛮夷官员的头上,朱棣冷冰冰的话语落下:“此番朕不杀你蛮夷,朕愿用之。
可若伤了朕的心,也绝不会手下留情。
今日杀到此处便可,若再有下次,抄家灭族,夷三族。”
朱棣字字透着寒意,寒气未落,被他剑尖所指的那蛮夷官员更是怕得要命,心脏怦怦直跳好似惊雷:“陛下,微臣对我大燕忠心耿耿。”
“只是微臣一人之力微不足道,还望陛下放心,微臣绝不会做背叛大燕之事。”
蛮夷官员大声开口,虽有几分结巴,却显得特别理直气壮、底气十足。
朱棣还有一旁的樊忠知晓其缘由,只因这蛮夷官员便是一众蛮夷部落中极少许亲近大明、甚至比大明人还要忠心耿耿的存在。
或许这样的人对于蛮夷部落而言,比卖国贼还要令人痛恨,但对于大燕、对于燕王朱棣而言,这样的人却是蛮夷之中最好的统御苗子。
“即日起组建当地衙门,便由你来做这衙门大人。若谁还有叛我大燕之心,朕特许你先斩后奏。”
这一刻,朱棣开口,却是直接将大明锦衣卫的那一套拿了过来。
大燕也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锦衣卫了。
“是,陛下。”
蛮夷之人不再结巴,中气十足地立即答应。
他知道自己受到了大燕皇帝的看重,接下来的前途必将锦绣坦荡。
朝会落幕,官员们陆续下朝,不少大明官员对方才那蛮夷官员表露出亲近之意,似是已然将他接纳进了自己的小团体。
随后的几日,蛮夷之人之间狗咬狗一嘴毛。
朱棣完全不用费什么工夫。
那位得他看重的蛮夷官员便亲自带着屠刀,走到一个个蛮夷的千家万户抄家,搜出罪证后交由朝堂刑部处置。
接连几日光景,大燕国都之处杀得人头滚滚。
不过在朱棣眼里,却是肃清了一大片隐患。
在大殿之上,朱棣坐在带着几分冰冷触感的帝王尊位,目中带着唏嘘轻声言语:“这便是父皇昔日那‘胡惟庸案’的意境吗?”
帝王天子果然容不得半分妇人之仁,这国朝社稷、统治更容不得半分马虎。
若但凡有错,宁可杀错一千,也绝不放过哪怕一个,这便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不去向任何人解释,只需想着江山天下即可。
此时的朱棣,颇有几分无师自通,领悟了属于他永乐大帝的帝王之道。
悄悄摸摸地,大燕平叛的消息也逐渐流传到了相邻两国。